2-3歲、3-4歲:會說謝謝、再見、晚安等問候語;至少擁有一個好朋友,而且友誼已保持了6個月以上;能與爸爸、媽媽等親人表示親近;掌握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至少10種不同的稱謂;能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內的老人表示禮貌;能夠根據來訪的陌生客人的年齡、衣著、裝飾等因素準確稱呼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正確率應在80%以上);能對包括幼兒園老師、鄰居在內的長輩表示尊敬;能主動歡迎來訪的小朋友;願意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讓小朋友分享;能微笑著和客人說話;能用溫和的口吻說話。
4-5歲、5-6歲:能自然地和異性小朋友接觸,甚至還樂於跟大人交朋友;已經擁有至少1個可以交心的好朋友,並注意學習小夥伴的長處;當小朋友有困難時,能主動提供幫助;當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時,能寬容地原諒對方;如果做錯了事情,會主動認錯或向對方說對不起;會祝賀小夥伴取得的成功或成績,並由衷地感到高興;如果父母雙親生病,能主動表示關切;能分擔 別人的不幸或痛苦;當大人不在家時,能恰當地接聽打給大人的電話;對乞丐、流浪者等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應有的尊重;學會了與人商量的初步技巧;學會了察言觀色,即開始理解他人傳達的非語言信息,如表情、語調、手勢、眼光等。
也許家長會覺得上麵這些測試題,孩子太容易做到了,其實真是這樣嗎?隨著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以往認為的一些常識成了家長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
[1]重新認識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
沒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狀態,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家長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能夠維係較長時間的友誼,即使你的孩子隻有一個朋友,你也不必太擔心。
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係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三: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係
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你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這些家長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他們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聰明就是學習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麵不如你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上麵的測試題中還提到,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長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麵子,有時擔心孩子不會交往,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麵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家長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麵子。這樣做,家長雖然保全了麵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孩子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於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孩子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家長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讓孩子學習與陌生人說話
有的家長怕孩子單獨外出會闖禍,而嚇唬孩子,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家長怕孩子外出受到別人的欺侮,怕吃虧、學壞,認為還是關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與人接觸傳染疾病,情願將孩子閉門獨處。
事實是,隻有與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家長應該創造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放手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讓孩子在和陌生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經常和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