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是充滿愛心的倫理行為,應該重視以情育情。當然,父母的關心、愛心要適度、適時。
[1]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
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裏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麵: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 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裏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裏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現在有些家長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他們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搜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父母。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2]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孝順的孩子都不是寵出來的。
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你的孩子。你怎樣對待你的長輩,你的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你。
看你的孩子多大,如果小的話可以用些這方麵的小故事來教育他。
盡量不要用說教的方式,這樣孩子會反感,尤其當他到叛逆期的時候,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買些涉及到這方麵的動畫,不一定要以“孝”為主題,隻要其中有涉及到,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教育。
不要一味地溺愛他,偶爾要教訓教訓他。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孝心從封建時代傳下來,舊時代講孝心有一些糟粕內容,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是應該批判的。因此,在培養孩子孝心的時候還要有一定的鑒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