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2 / 3)

[2]培養孩子的孝道,得從小抓起。所以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讓孩子明白道理

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讓孩子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明理,多給孩子講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去理解。

給孩子實踐機會

真正的孝心要通過實踐去培養。平時,孩子應分擔家裏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遇有為難的事情,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父母應做好榜樣

父母對自己父母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真孝心、假孝心,這些都騙不過孩子的雙眼。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裏去。

在關心孩子過程中培養孝心

[3]製定家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製、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製定“孝敬父母”行為規範。要了解父母,要親近父母,要關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體貼父母。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氣,不要頂撞父母,不要獨占獨享,不要攀比享受。還有: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當一天家長;單獨走一次親戚;我和爸爸(媽媽)共上一天班。

[4]親子互動

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做遊戲,共同搞活動,親子共讀一篇文章。如,《孝心無價》;親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書》、《常回家看看》、《燭光裏的媽媽》、《世上隻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母親頌》等;親子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5]家校配合

家長可主動與學校配合,請老師給學生出家庭調查問卷,要求學生以“父母習慣知多少”為題回家訪問父母。

參考題目如下:

父母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

父母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時間,勞動強度如何,平均獲得多少勞動報酬?

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務,花了多少時間?

父母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費多少時間?

你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嗎?

你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是否體諒父母?

你平常對父母采取什麼態度?在調查的基礎上,製定一個與父母溝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2)父母是培養孩子孝心的第一人

盡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盡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麵的內容。據調查,許多父母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就相當滿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自學自願,而且形成習慣。

一旦孩子擁有“真孝心”,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彙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