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3 / 3)

家長自身也應作為可以為學生利用的資源,家長應當將本人的經曆、本人的學習實際經驗、以及工作成就等等,當作資源給孩子加以利用。

[3]家長必須做到:

充分信任孩子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並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孩子

自身表現表裏如一

尊重孩子的個人經驗

重視他的情感和意見

深入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家長隻有以這些態度品質處理好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才能免除孩子種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才可能使孩子的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的表現。

[4]家長的主要作用在於建立一個積極、接納、無威脅的學習環境,作為孩子學習活動的谘詢者和合作者,孩子情感的反映者,促使孩子自我指導,激發孩子自我實現的內驅力。

具體的做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來來考慮:

自主學習,首先可以說,生活即學習。這是陶行知老師生前所提倡的。孩子在上小學以前,其實已經就在學習了,而且都是在生活中的學習。我們發現孩子的長大,不僅是在個子和年齡上的長大,更多地還是在知識與能力上的長大,隻不過沒有考試罷了。這也是為將來進入學校學習打下了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基矗孩子上了小學後,隻不過是增加了學校的一部分學習內容,但更多地還是生活中的學習。所以,家長一定不要以為,隻有在學校裏才是學習,在家裏的生活就不是學習。同時也要意識到,生活中形成的習慣和態度都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學習。

家長現在可能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上的表現,而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麵的學習表現。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及學習心理特點。孩子能夠學什麼,應該學什麼,應該如何學,應該學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需要依據其成長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哪些地方不如意,就橫加阻攔和指責,不僅能挫傷孩子的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壓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成長。

注重孩子的自我管理。從學什麼,怎麼學,到學到什麼程度,都需要孩子自己能夠安排和控製。當然,這裏需要更多的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比如,個人的活動安排、要做的事情、要實現的目標、需要的時間安排等等。這可能是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反複交流和探討的內容,並不是完全靠孩子自己隨意而為。

以學習能力為核心。沒有學習能力,就談不上自主學習,當然,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能力也是局限在他的學習內容和範圍中的。學習能力主要指的是:觀察、注意、閱讀、理解、記憶、模仿、想象、判斷、書寫、計算等等。這些內容在家庭生活的學習中也可以處處體現出來,比如,讓孩子自己生一盆黃豆芽,並讓孩子做好生豆芽的觀察記錄和體驗。家長不僅可以和孩子一同享受其中的快樂,也可以指導孩子提高相關的學習能力。

需要孕育新型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孩子不僅需要在學習上能夠自我計劃、自我執行、自我檢測、自我反饋,而且在生活上,在很多的事情上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間。當然,這個自由的空間並不是意味著就讓孩子自己說了算,而是指導給孩子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遊戲、學習以及和家長一起活動的內容、時間和方式。這就需要在家庭中建立新型的親子關係。如果你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述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親子關係的開頭。

新型的親子關係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父母和孩子交流要真實、真誠或表裏一致。不裝腔作勢,盡情表露瞬間的情感和態度。

尊重,也稱接受或認可。家長善於傾聽孩子意見,重視孩子感情,欣賞孩子的優點,寬容其缺點,維護孩子的尊嚴與愛好,相信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理解,設身處地的理解。這種親子關係帶有明顯的情感化傾向。

這樣可能是不會適合於學校教育的,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還不是民主式的,大多還是官僚體製在教育教學上的延續。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多費心,研究一下如何把家庭中的民主體製與社會上的官僚體製接軌,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將來參加社會工作。

自主學習,體現更多的還是個性的培養。自主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家長管理省事,而是為了適合於孩子自身能力和個性的發展,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培養一個有獨立的個性的人才。這同民主體製一樣,也是不適合於學校的培養教育模式的。一個老師教一個班級的一個學科,老師本身也沒有多大的獨立性和個性,對學生的要求,可能也就隻能會一刀切,這也需要家長能夠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個性與全麵、獨立與合群相結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