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3)

孩子的自覺性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後天逐步培養的,首先要有興趣和動機。有些家長過早地讓孩子認字、計算、背詩、閱讀,過分地強迫孩子學習,占用了孩子的娛樂時間,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總想玩。有些家長讓孩子除了學習就是練琴,沒有其他娛樂活動,使孩子生活在枯燥乏味之中,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還有些家長隻要求孩子學習,其他一切都不要孩子去做,在物質上給孩子創造了特別優裕的環境,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結果孩子生活在富裕滿足之中,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對學習目標沒有什麼追求。這些問題都使得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和動力。

除了興趣之外,還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照顧、保護過多,孩子沒有機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有的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卻從來沒有洗過衣服,更沒有做過飯,對學習以外的東西一竅不通,殊不知兒童的運動能力、動手能力、協調性都與學習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很懶很笨,在學習上也會遇到很多挫折,其結果隻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當然更不可能自覺去學習了。

有的孩子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有學習能力,但就是自製力差,不能約束自己。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

[1]由於感覺綜合失調,使得身體各部位不能聽從大腦的指揮協調,這就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

[2]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多,孩子生活在“他製”的環境中,當然無法形成自覺能力。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寫作業可以用鬧鍾自我監督,要多鼓勵,少批評。

[3]對孩子管理不要過分絕對化,例如:一開始家長鼓勵孩子學電腦,但當孩子已經喜歡上玩電腦了,家長卻突然意識到會影響學習,就嚴禁孩子上機,孩子當然會想方設法地偷偷玩了。所以,與其讓孩子偷偷玩兒,還不如要求孩子自己合理安排好學習和玩的時間,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逐漸形成自覺性的。

(2)讓孩子自主的學習

讓孩子自主的學習,其實很簡單,隻要您少幹涉就夠了。因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好學的,隻要您沒有用不得當的辦法去打斷他們,他們會很專注地自主學習的。

比如:孩子在專心玩一個玩具的時候,您千萬別拿著水果去要他吃等等。孩子有疑問時,自然會找您去解決,這個時候,你和孩子一起查書,翻資料,找到答案。這樣時間長了,他遇到困難時,就會自己主動地去找書,尋求結果,而不是依賴於你的幫助了。慢慢地,也就學會了自主學習。

[1]學習,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本來就應該是自主地。尤其從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曆程上來看,早期的行為主義研究發現,動物和人類早期的學習心理,就是一種被動地強化;而後起的人本主義心理研究發現,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其本質上就是學習是人的自覺主動性的學習行為。小學生中優秀學生和差學生的最大區別也就在於學習的主動性上。也就是說,隻有主動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

自主學習,是人本主義的基本思想。所以,要提倡和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必須相信:孩子的本性是誠實、善良的,任何一個孩子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秀素質與天賦。

孩子在本質上是自立的、能動的,其行為受自己的意見和價值觀的驅動和維持,不受外來因素的支配。

孩子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是孩子成長發展最基本的需要,人天生就有發展自我、表現自我的本能欲望,並且每人都有能力權衡利益,做出個人的決定。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自發的自我指導者和自我實現者。

孩子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家長應充分利用孩子這種學習內驅力,激發孩子自我實現的欲望。這樣,順理成章,家庭教育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應放在促進孩子的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潛能上。

[2]為了能夠讓孩子自主學習,促進孩子的自主學習,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職責表現為六個方麵:

幫助孩子弄清自己到底想要學習什麼。當然,也不是隨著孩子自己的意願想學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可以運用追問法,引導孩子反複追問自己,弄清到底為什麼要學,學了會有什麼好處,引導孩子弄清真正的學習意圖。

幫助孩子發現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這不僅是在孩子學習之前的事情,更多是地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和學習一個階段後的總結和體驗,學習給他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

幫助孩子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材料。這不僅是孩子的課本,可能更多的是家庭生活的內容。

維持著某種滋育孩子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 比如,孩子書房的裝飾、家庭共同的學習時間、家庭成員相互討論的習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