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3)

(1)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長時間裏逐漸形成的、不易改變的。有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壞的學習習慣。惜時專注、注意觀察、勤思善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標新立異,這是好的學習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一天和尚撞一大鍾”,這是壞的學習習慣。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而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可見,克服壞的學習習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會使你的學習更有意義和價值,而且會使你終生受益。那就好好地享用這種“資本”的“利息”吧!

[1]家長怎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克服壞的學習習慣呢?

堅決。汽車在啟動時,所要克服的阻力,比它開動後所要克服的阻力大得多。學習習慣的改變與養成也是這樣。因而,家長在養成孩子一種好習慣或改變一種壞習慣時,必須一開始就施以堅決強烈的力量,越堅決越好,越強烈越好。

堅持。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的條件反射形成的暫時神經聯係,在成長“定型”之前,總是不穩定的;而舊的條件反射形成的神經聯係“定型”在徹底瓦解前,又總具有某些回歸的本能。因而,學習習慣的養成與改變,在取得徹底勝利之前,不能有絲毫的懈擔一直堅持到壞習慣土崩瓦解,好習慣根深蒂固的時候為止。

堅定。家長幫助孩子製定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朝向目標的行動,都得當機立斷,短期目標達到以後,可以回顧孩子所取得的“成果”,再訂下一步目標,以利再戰。當然還要預防反複的發生。

堅硬。家長應告誡孩子學習習慣的改變與養成,實際是用意誌戰勝惰性,戰勝“舊我”實現“新我”的過程,說通俗點就是自己同自己作對。“理智的強者善於同自己作對”做理智的強者,勇於戰勝自己,用堅硬的態度和理智去終止原有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隻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有意識地到城門上讀書。 便是一個自己同自己“過不去”、與自己作對、培養在嘈雜的環境下專心讀書能力的典型範例。

總之,家長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堅定的信心、頑強的熱心和堅韌的毅力。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就能在學習中不斷取得進步。

[2]隻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自主的去學習

自主學習,即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能自主學習的孩子寥寥無幾,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所致:

樂不思蜀。常言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條件差的孩子大部分都有這樣一種信念,一定要把書讀好,看將來能否有出息,抓裝鐵飯碗”,脫離祖輩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就為他們能自覺主動地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矗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家富裕了,人人生活改善了,至少再也不必為一日三餐而擔憂,許多孩子因此而“樂不思蜀”,迷失了自身奮鬥的目標。

嬌生慣養。現在的家庭,兒女少,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幾乎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極樂生活,有幾個這樣的孩子會對他們將來長大以後的事情而擔憂呢?因此,多數的孩子也就沒有了奮鬥的目標。

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少人這樣說:讀書已經沒有用處。他們的依據是: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大學畢業了也找不到工作,孩子如果大學畢業了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且孩子考上大學,還要付幾萬元的學費,倒不如孩子不讀書更省心,不是有好多書讀不好的人也同樣賺大錢嗎?你聽聽,孩子如果聽了這樣的話,能不受到影響嗎?勢必使孩子失去奮鬥的信心,沒有了信心,就談不上自覺主動了。

有一部分孩子自以為聰明,認為隻要課堂上聽一聽就什麼都學到了,孰不知科學知識是無止境的,老師在課堂上是不可能麵麵俱到的。

破罐子破摔。有一些孩子,從低年級開始就不認真學習,沒有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到了中高年級,往往想學也學不進去,力不從心,自身又不主動補缺補漏,從而使學習更加一蹶不振。 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學習,自暴自棄,這樣的孩子能自主學習嗎?

孩子的自覺性表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麵:按時完成作業、自覺複習功課、自己準備學習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飯等等。但是,許多孩子都不能做到這些,他們總也玩不夠,既不喜歡學習,也不喜歡幹活,讓家長感到非常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