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2 / 3)

[2]那麼具體如何來培養小孩子的有規律生活習慣呢

盡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時間裏的一致性。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的多數時間要在幼兒園裏度過。無論是日托還是全托,幼兒園裏一般都很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但是當孩子不在幼兒園的時間裏,多數家長沒有有意識去讓孩子保持在幼兒園裏的生活習慣。所以家長應該了解一下自己孩子所在幼兒園的生活規律與作息時間,並當孩子在家時讓他們同樣按幼兒園的生活要求去做。 比如孩子在早上幾點起床,什麼時間作什麼樣的運動等。通過家長要求與督促,逐漸讓孩子習慣在家裏一樣保持在幼兒園裏的生活習慣。這樣長期做下來,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立,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製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那麼時間觀念就已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自我意識的控製力與意誌力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習慣除了作息習慣以外,還有如個人衛生習慣、日常家務勞動習慣等。家長應該有意識從小鍛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有這樣一位媽媽,她給自己的小孩子擦鞋時隻擦其中的一隻,這樣就迫使孩子為了兩隻鞋子一樣的整潔而自己去擦另一隻鞋子。這位媽媽就這樣無聲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讓孩子自覺養成了個人衛生習慣。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非僅是要把繁瑣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廚房整潔的重要性,比不上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能力,因為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矗做家務也可幫孩子了解人必須合作和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小孩子幾乎從一學會走路,就會產生“幫助媽媽”的強烈欲望,一個兩歲的孩子能夠替大人去拿和傳送東西,甚至能夠整理已洗好的衣服。4歲或5歲的孩子能了解簡單的命令和替大人辦點小事,而且還可以指望他有時會自己收拾玩具、找衣服或端走自己的碗盤。7歲的孩子已經能負擔一點家庭責任。當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養成主動做一些家務勞動的生活習慣時,孩子的獨力意識與自我責任感就已增強了很多。

最後,家長要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和一定的自由權力。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不是人人都一個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化風格,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所以家長應該留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與權力,讓他們自己去支配與發揮。剛開始時家長可以有意引導孩子把時間用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但一定不要硬性幹預,慢慢使孩子學會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事情。長期自由時間的支配鍛煉會逐漸發展出孩子個性化的業餘生活習慣,會對發展孩子個性、豐富個人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建立和睦的家庭氣氛

[1]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父母的責任。在一個自由度比較大、比較民主的家庭裏,父母不僅鼓勵孩子敢於說話,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鼓勵孩子提問題,敢於爭論,甚至向家長提出質疑和挑戰,這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與社交能力。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一個和諧、文明、健康、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出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樹立起他們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2]家長還應該為兒童創造一個和睦的心理氣氛。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征。這是因為文明家庭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溫暖、幸福、愉快;

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愛與被尊重,也學習到如何愛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灰心沮喪時,可以從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家長要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家長的意見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對孩子正當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不良的行為要講明道理予以製止,而不能簡單粗暴。這樣孩子會將家長視為大朋友,從而使家庭教育更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