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到世上,命運早就注定了他必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家庭,這裏便是他最早的生存環境。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走向幼兒園、學校乃至為廣闊的社會以後,家庭仍然是最貼近、最密切,因而影響最深、最重要的環境。
家庭氛圍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緒和環境氣氛。因為兒童常以家長為最親近、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勢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圍的好壞是影響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心靈是潔白無瑕、天真純樸的。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最好手段。”事實也證明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1)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
[1]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呢?為了孩子,也為了全家人的幸福,家庭成員應當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溫馨與和諧的家庭氛圍。
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場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生存離不開家庭,首先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每個家庭因經濟水平、住房條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標準不可強求,但居室布置整潔、色彩素雅諧調還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環境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環境布置,不講究清潔衛生,家中家俱陳設雜亂無章,汙垢處處可見,給人大有一種無立足之地的感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還有的家長盡管經濟條件很優越,家中布置很有現代氣派,家長卻忘了給孩子一個遊戲的天地;有的家長極講清潔衛生,各處一塵不染,對孩子限製太多,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坐,使孩子行動極受限製,這都是不可取的。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同家庭、不同家長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差異。並非孩子不如家長知之多,亦非家長不比孩子知之少。家長要主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軟環境。無論家長文化程度高低,從事哪種類型的工作,都應盡最大限度抽出娛樂等不必要的消遣時間,介入孩子的學習活動。即使家長沒有給孩子輔導知識的條件,那怕是閱讀娛樂報刊、參與社會問題討論也是對孩子學習的一種示範策動,通過創造互動學習型家庭氛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待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家長都要實事求是地進行解答,限於知識結構較為深奧的問題提倡與孩子共同查找資料討論解決,切忌擺出家長作風予以拒絕,從而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家長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向孩子下問,利用孩子成功解決問題的成就心理,將平等、和諧的學習風尚貫穿於孩子成長的始終形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和生活習慣家庭當中要形成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規律,包括休息、吃飯、娛樂、工作、學習等,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自覺遵守,長此以往會促使時間觀念的形成,為孩子今後走進學校、社會,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社會秩序,講究社會公德良好習慣的形成打下基矗在家中不講秩序、沒有禮貌的孩子,到了學校裏上課也會置若罔聞,走在路上麵對紅綠燈也會視而不見。有的家庭雖為孩子製定了作息時間表,家長卻把自己作為局外人,忘記了正常作息,這樣對孩子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還應注意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的洗手,定時換洗衣物、不隨地吐痰、扔髒物、經常 保持清潔衛生、按時打掃房間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有規律是一個可以讓人終生受益的良好生活習慣,對個人的學習與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一個人的良好生活習慣應該在他的兒童時期就應著手培養。讓孩子知道且習慣在什麼時間作什麼事,有助於他們有序地生活與學習,並養成嚴格的時間觀念。孩子在長期的有序生活與學習中可以使得自己的自我意識也慢慢變得有序,孩子控製自我意識的水平也會因有序的生活節奏而得到發展與提高,並且自我意識能力強的孩子們注意力的水平一般也會很高。能長期堅持固定有序的生活習慣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對孩子意誌品質的一種鍛練,其長遠的重要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