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孩子記憶力
格林斯潘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和行為學方麵的專家。在他出版的《智力發展》一書中,充分論述了父母的感情交流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
他認為,卡片、形狀、拚圖這些沒有感情色彩的教育方式並非沒有作用,而隻是遠遠不如語言交流和一起玩耍更為有效。他說,智力隻有與感情、意誌及自我意識結合在一起時才能使人產生思維。他指出,兒童思維的發展有6個關鍵階段:保持平衡,集中注意力;與他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非語言表達,如對父母笑、皺眉頭(半歲-1歲);簡單的表達如:拉著父母指著冰箱中他們想吃的食物;創造性思想,如父母和孩子一塊遊戲;邏輯抽象思維。
格林斯潘教授說,卡片等方式雖有助於智力,卻幹擾了兒童正常的發育期。美國1/2以上兒童在家庭以外生長,而全美80%的托兒所沒有在兒童智力發展之關鍵階段與他們進行感情交流。他指出,現代教育的技術越來越多,但人的參與卻越來越少。人們普遍采用大課堂教學而無雙向交流,托兒所也往往忽視父母、社區及文化對孩子的作用。
格林斯潘希望父母能重視與孩子的感情交流,他甚至要求父母為孩子選擇那些擁有善於感情交流的工作人員的托兒所。
哥斯達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裏斯指出,玩耍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開發。馬德裏斯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至5歲的兒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孩子能增進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馬德裏斯認為,鑒於孩子的玩耍是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本能”,家長們應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進行無意識的玩耍,多讓孩子們聽音樂、學習畫畫、聽講故事、模仿動物叫、學唱歌等。通過這些活動,增加孩子們的大腦活動量,提高思維想象力,有效開發大腦功能。同時,馬德裏斯還告誡家長,對兒童教育應和顏悅色、耐心開導,以表揚為主。在玩耍中,兒童必定會出現某些“不軌”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千萬不要嚴厲訓斥他們,更不要對他們動武、體罰。科學研究證實,嚴厲訓斥和動武體罰將會扭曲孩子脆弱的心靈,使他們喪失對自己處事能力的信心,嚴重的還會在孩子心靈深處埋下固執、逆反和暴力的種子。
有家長會問,在生活中怎樣訓練孩子的的記憶力呢?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少,訓練記憶力,可從掌握周圍的日常生活知識中培養。涉及的具體內容是:
[1]知道父母的工作單位名稱,家庭住址和10個以上的親戚或父母的朋友的名字。
[2]對吃過的飯菜大部分能叫出名字,能認出20種動物,並能模仿幾種動物的形象。
[3]懂得上下前後,能正確說出一個物體和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關係。
[4]對事物的外表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例如能發現兔子少了一隻耳朵,貓的眼睛不見了。
[5]會猜測一件事發生的原因。
[6]能問一些經過思考的問題。如“星星和月亮是誰放上去的,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7]掌握時間和空間的基本概念,如,今天、明天等。
[8]認識顏色,能說出身邊物體的顏色,如樹葉是綠的。
[9]有區分運動和靜止的能力。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則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記憶力,這裏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1]帶孩子去購物時,讓孩子數商店櫥窗中商品的個數。家長和孩子對比一下,看誰數得對,數得快。也可以增加一點難度,孩子記住櫥窗裏商品後走開,過一會再回憶,看一看記住了多少。
[2]讓孩子在路邊用3~4分鍾數經過的自行車的數量,最好在交通高峰期。
[3]讓孩子看家長做某種家務的全過程,如殺魚、做菜,或者擦車等。做完之後讓孩子複述做事的步驟或程序。
[4]讓孩子數天上的星星,至少數30個。數星星是件很難的事情,要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會受其他星星的幹擾。在數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事是忘了剛才數過的星星,結果數重了。此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數重了要重新數。
[5]讓孩子說出以前見過的某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東西。以紅色和黃色為例,家長可讓孩子分類回憶,如,說出紅色或黃色的花,說出黃色或紅色的衣服等。
[6]製定計劃。家長和孩子商量明天要做的事情,例如,早晨幹什麼,中午幹什麼,晚上幹什麼。第二天,家長不要提醒孩子,到睡覺前看孩子計劃執行得怎麼樣。
[7]帶孩子去做一次郊遊,或到一個他從未去過的地方,給他講一些新奇的東西。回家後讓孩子轉述給其他人。
[8]在圍棋盤或象棋盤上擺上7、8個棋子,讓孩子看1分鍾左右,然後拿掉,再讓孩子照原樣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