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3)

(1)關注孩子心靈的健康

強迫症、自殺輕生、校園暴力、殺害同學、心理年齡低下……無論是打開報紙還是網絡,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字眼,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孩子做著這種或那種的“傻事”。

是孩子天生基因有殘缺,還是他們本身素質就低下,才會讓諸多“傻事”頻頻見諸於媒體?根本原因也許不在孩子,而在於我們的教育缺乏心理養分,家庭教育尤為如此,全國知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專家劉偉就曾經指出過:“忽視孩子的心靈成長,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盲區。”

從古到今,父母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願,然而,這種心願更多時候被詮釋得過於單一,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被理解為“惟有讀書高”、“惟有才藝高”。因而,大多父母都隻關心孩子的兩個方麵:學習和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孩子的心靈成長,這是不科學的。當然,這並不是說學習和身體健康不重要,而是說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還需要充足的心理養分。大多數家長感覺心理教育看不見、摸不著,是虛的。但實際上,沒有健全的教育如何能培養出心智健全的孩子呢?而且,沒有心靈的教育,很多其他教育也是很難有良好效果的。

有心理專家指出,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麵必定都站著一個“問題家長”。這句話不一定是絕對的,但至少也說明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成長的重要因素。父母給孩子的影響在初期是看不出來的,一些負麵影響和心理創傷會慢慢沉澱在孩子的心底,長大以後,一些讓他們不能適應的因素就會導致問題的積鬱爆發。山東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心理谘詢中心每年幫助三四百名左右的本校和外界大學生處理心理問題,發現大約70%以上的心理問題源於不當的家庭教育。這些根源於家庭的心理問題往往表現為冷漠、自私、偏執、多疑等等,其背後是人格不健全、扭曲以及人格障礙。由此可見,僅憑學習成績很難預測孩子的將來。

對於一些執著於考試成績的父母,心理學家也講到,影響考試成績的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試時的心理,第二位是考試前的心理,第三是學習方法,第四是基礎,記憶力則排在第十七位。這都說明了,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因素。而好的心理素質,則是從好的心靈教育中得來的。

健康美好的心靈是在和諧美滿的家庭中塑造出來的。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和身體健康的同時,必須重視孩子的心靈成長,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心理養分,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同時,在家庭中,父母雙方還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去影響孩子、熏陶孩子。隻要家長在生活中變得更有情趣、更民主、更尊重信任孩子、更愛與孩子交流溝通,更愛學習……那麼,就可以為孩子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礎,提高孩子的生命質量。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5個地區抽樣選取的16472名中小學生中,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占到了20.6%,初中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17.3%。

調查表明,在中學生中,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很差和較差的比例在人際關係六項調查指標中都排一、二位;小學生的“孤獨”、“考試焦慮”、“敵對”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慮”、“敏感性”、“考試焦慮”、“敵對”等嚴重的情緒問題,在情緒狀況調查的八項指標中都排前列。

雖然看上去這一比例並不高,但如果乘上全國中小學生龐大的基數,存在心理問題的中小學生數量也足以讓人為之捏把汗了。

健康美好的心靈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經營我們的家庭,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靈。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和身體的成長一樣,需要各種的營養。那麼孩子的心靈成長需要五大營養元素:肯定、自由、情感、寬容和夢想。

[1]肯定

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今天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