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注孩子內心需求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老師問孩子長大後要成為什麼人?一個孩子回答道,長大後要成為小醜,那個老師立即鼓掌,表揚孩子誌向遠大,為了人類增加更多笑聲與快樂而樹立理想,而如果在中國,如果孩子說長大要成為小醜,一般會被訓斥為胸無大誌,這就是觀念的區別。朋友說她的一個外國朋友立誌要成為一流的調酒師,並且在為之努力,而朋友告訴她父親時卻被她父親嘲笑,說外國人這麼可笑,這是什麼理想呢?好像孩子的理想不是要成為科學家就是醫生,或者宇航員一樣!這是國內外教育觀念的區別,也是為什麼國外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沒有的關鍵所在。中國一味追求成績,產生應試教育,孩子的其它方麵沒有得到發揮,心理健康、創新思維、情商、逆商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我想隻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一輩子幸福的度過,不管做什麼都是應該父母親值得開心的,這些是和成績無關的,無論理想的大小,它都是孩子心底想要去做的,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才能正確的看待孩子。
有一篇楊瀾訪談的內容,作為一位聰明的名人,又成功又這麼富有,記者問她對孩子有什麼期望,楊瀾回答說:“我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家什麼家的,隻要幸福生活就夠了,就算是一個工人,護士,圖書館管理員,我都很開心,隻要有這三點:一是孩子身體健康;二是孩子有很多的朋友,能夠處理好人際關係;三是孩子能夠樂觀生活,心理健康,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想這能夠給一味追求成績的家長一些啟發。有一篇精美的英文散文,叫“followingyourheart”,文章寫了一個小女孩,十幾歲時候樹立了一個理想,就是長大了要做一個好母親。大學畢業後,她同男友結婚了,然後就好好在家培養了三個孩子,作專職母親。等到孩子們一個個成長後,她也老了,她一生沒有工作過,隻有一個職業:母親!她覺得很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於是有了這篇文章,叫《跟隨你心的召喚》。隻要你想做什麼,樹立了這個理想後,堅持不變一直為理想而努力,就是幸福的。這在中國也是不可思議的,哪有一個小女孩會立誌要當一個母親的,把母親當作一生的職業,而別人就能夠做到,並且很開心,很用心地去做。
[1]如果說家長不希望孩子幸福是不可能的,但是家長現在隻看成績,用成績掩蓋孩子的其它方麵,好像孩子成績好一切都好,這難免一葉障目了,不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孩子其它方麵的天賦與愛好,是非常危險的,也把孩子推向應試教育的深淵。孩子成了家長陳舊觀念的犧牲品,成為21世紀在科舉製度這個封建殘餘思想的犧牲品,不覺得可悲嗎?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一輩子幸福,我想不是要求孩子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孩子就會幸福,而是像楊瀾說的那三點。其實,在21世紀,我們的孩子基本上不必為了吃飯穿衣而憂愁,何苦一定要孩子長大了上重點大學,找份好工作呢?應該鼓勵他們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算孩子胸無大誌,想做調酒師,想做小醜,想做一名專職母親,隻要孩子真的喜歡,我們就應該支持!成績並不是唯一,學習基礎知識是應該的,但我們不能忘記,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讓孩子有愛心、有好奇心、有創新思維、能夠和其他人融洽相處、有自己自由發展的許多愛好等。如果大家能夠跳出成績這個圈子,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應該說是“善莫大焉”。說不定這樣真的諾貝爾獎就會落戶中國了。
我們的家長十分關心孩子,而關心的重點主要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兩個方麵,其中學習成績排在首位。有一項調查表明,“好好學習”是家長們嘴邊最常說的話。另一項關於影響考試成績因素的調查研究又表明:排在第1位的是考試當時的心理狀況;第2位的是考試前幾天的心理狀況;第3位是學習方法……記憶力僅僅排在第17位。可見,孩子心理健康的狀況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們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孩子心靈成長的關注。
我們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殊不知孩子之間根本的差距在於家庭教育的差距。成績隻是孩子一段時期內的能力體現,並不代表孩子的發展空間和孩子的未來,家長應對孩子的成績進步持堅信的態度,給孩子一種前進的力量。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總有一部分學生的考試成績在班級中處於相對低的水平,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分數差。孩子經常得到差的分數,是否就意味著孩子以後不可以轉化為優等生,或長大後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呢?顯然不是如此,因此父母有必要全麵理性地看待孩子當前的分數。
[2]作為家長,必須記住並幫助孩子了解:一個分數,不過是有關他們學習進步和質量的一種不十分精確的信息;一個分數,並不會告知很多有關他們真實知識的內容或他們怎樣有效地運用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由於我們關心孩子的學習,所以我們才關心分數。一般來說,孩子傾向於把家長對他們在學習質量上的期待,變成他們對自己的期待。如果父母對他們期待過高,超過他們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那麼他們就會感到受挫、失望和苦惱;如果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低,則會限製他們潛力的發揮。
因此,家長需要仔細琢磨一下對孩子學習質量的期待。通過向他們提供一個可以達到的學習目標,使孩子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滿意,從而加強自信心。對於分數,要考慮的另一個主要方麵,就是如何對它做出反應,當孩子達到或超過了父母認為能夠達到的一個學習標準,並且從分數中反映出來時,父母應明智地指出導致這種分數的原因。父母可以總結出能力、努力、計劃、鑽研、創造性以及良好成績反映出的其它因素。這就把分數擺到了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從而真正反映了學習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