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1)家長要學會了解孩子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視了解和研究教育對象。我國古代《學記》認為:“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這個要求,我們的父母就要能夠洞察孩子的心,全麵把握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再有針對性地“長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當然了解!”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這樣回答。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並能說出他的一些特點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之中,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朝夕相處,為父母了解和研究兒童提供了時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條件,相信天下沒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但是父母的看法並不總是準確和全麵的,也不是總能夠考慮到孩子各方麵的特點的。“察子失真”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許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錯誤,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父母經常與孩子在一塊,就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熟視無睹或視而不見,還有些父母忙於事業發展,累於生活瑣事,很少能抽出時間專門地觀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對孩子正確、全麵的認識。這正如一句古詩所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1]家長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時間和空間條件看,父母和孩子間的時空距離是最為接近的,兩代人頻繁互動的交往為家長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觀的可能性。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裏,家庭是滿足孩子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主要場所,即使是上小學後,孩子每天仍有大約三分之二左右的時間在家庭裏活動,在每天同孩子的交往中,父母經常為孩子操心,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物質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自然會去了解孩子的各種狀態,去體會孩子的心態,去思考孩子的要求,長此以往,父母就能對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父母還能站在“曆史的高度”去把握孩子的過去和現在,並推知孩子將來的發展,這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勝任的。

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為家長了解和研究孩子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矗在家庭關係中,除了夫妻關係,就是親子關係,這是異於夫妻關係的又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關係。正是這種親子關係,促使父母對子女產生深切而真摯的愛以及強烈的責任感,促使父母時刻關注孩子的言行,去考慮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問題。現在父母對獨生子女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努力去掌握有關教育知識,加強自身科學文化素養,為深入了解和研究孩子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了解和研究孩子的一般內容

魯迅先生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孩子的健康狀況與身體發育情況,主要是指兒童的形體結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基本活動能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能、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等。

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學習情況。智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表現,是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能力的綜合,而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動機、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發展也有影響。

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自學能力、學習成績以及學習中的困難等。

孩子的個性心理品質。這大致表現為在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個性的形成與如下四種因素有關:先天的生理素質、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個人的活躍程度、周圍人對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個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訓練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果忽視孩子在某一方麵所具備的能力素質,粗暴地強製他們放棄原有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習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隻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質。主要包括政治影響、人生觀、世界觀、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習慣;當前的思想矛盾、思想問題與實際困難等。

所以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今天的孩子難教育,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難在哪裏呢?有人說知識不足,有人說方法不當,這些都是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對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許不服氣:“知子莫如父母,我們天天看著自己的孩子,難道還不了解他(她)?”

讓咱們來看一些事實吧!

住進高樓裏的孩子孤獨感增強了,父母們於心不忍,建議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卻回答:“沒勁!”鼓動孩子找鄰居夥伴玩玩,孩子竟說:“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