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3)

當孩子的分數沒有反映出父母認為他們能夠達到的學習標準時,父母就應把它當成一種診斷性信息。

低分數給出的信息是:孩子的學習出問題了。它是一次父母給予同情、鼓勵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其中,父母最先的反應是對孩子表示同情,父母需要共同分擔孩子可能產生的失望、挫折或氣憤。如果孩子已做出了最大努力,那麼,父母對於這種不懈努力的承認:“我知道你盡了最大努力,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這樣就會維護孩子的尊嚴和自豪感。這種對待方式,不是一種空洞的老生常談,它反映了父母具有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及具有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的信念。

父母需要設法從孩子的當前成績中找出問題的所在。最好是孩子自己積極尋找並設計出解決的辦法。這可給予孩子一種自我決定、負責和付出代價的意識,教會孩子學會怎樣自助。如果有必要,可請一位教師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2)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

因為每個小孩出生後都賦予了很多的潛力,但由於人們太關注某些東西或者總受社會習俗的影響,把孩子的潛力限製了,在小學時應該讓他自由發揮,多給他看點課外書什麼的,因為大了再看就幾乎影響不到他了,那時侯的他差不多已經定型了,大了可以給他正常的玩的時間,有時候玩也可以玩出他的某些潛力,包括和人的團結能力和人的溝通能力,其實成績好了並不一定都是好事,成績好了孩子每次考試都會有壓力,心理上會不健康,在考試前鼓勵他,考試後安慰他,這樣他既得到了你的愛,還感受到你是愛他的,教育孩子要對事不對人,孩子做錯了或考差了,不應該埋怨他,應該更加鼓勵他,這樣他就會更有動力學習。

並且現代的學生功課越來越繁重,考試壓力越來越大。考試的可怕之處,是必須在規定時間正確做完老師指定的部分,才能得高分,這是被動的要素。更可怕是,家長和孩子完全被功課的分數所左右,成為分數的奴隸。功課越重,兒童的自發性越容易被剝奪,像個可憐而任人擺布的木偶,這一點很危險。

父母必須明白,分數的好壞不等於教育的成功或失敗。

功課並不等同教育,不要以為努力督促子女學習便完成了家庭教育的責任,分數是死板的學習,假若父母不在孩子功課之餘加上自己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便不夠全麵。當然這並非說分數和功課是不重要的,相反,在一定情況下還必須看重分數:

父母要記住:讀書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而不是為了炫耀什麼。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順理成章地以為子女必須也接受與自己相等的教育才有成就;有些父母以子女考進名校為榮;有些本身無機會受高等教育的父母,望子女成龍心切,希望子女都能青出於藍勝於藍,以為隻有學習成績好才能做個出色的人。

凡此種種,都是本末倒置的想法,把孩子的實際需要置於不顧,而勉強孩子達到並不符合他們的性格或程度的要求是錯誤的。

不管有沒有功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主動自覺的學習方式,並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要努力讓他們養成短時間集中學習的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這種習慣,不要一開始就督促他努力不懈,或隻關心成績。分數高也罷,分數低也罷,最重要的是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

要考慮廣泛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習。家庭裏按理說不應該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生活瑣事、遊戲、家務,都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大好方式。要活用這些素材,父母應給予各方麵的援助。

父母與子女對成績的感覺通常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看法是“雖然不容易,但總算有60分”,父母卻會認為“60分連好也算不上,隻是及格而已。”子女對於不承認他們努力的雙親,隻覺得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其實大多數孩子對學習和成績相當注意,也很努力,他們怕失敗,更怕失敗所帶來的責罵與鄙視。因此,他們會擬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也具有競爭和不肯認輸的心理,對學習能自我評價,也會考慮學習方法。總之,他們對自己的成績,會付出努力與責任。

父母應該和孩子的學習態度加以協調,不要隻看成績的高低而強加壓迫,不可隻注重表麵的分數的高低,而應該注意孩子是否以安定的心情,不怕挫折的推進學習計劃,這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父母總以孩子的考試成績來評定他是否用功,如果達不到標準,便會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像法官對待犯人一樣對待兒女,假使父母這種扼殺孩子上進心的態度不改變,又怎麼令孩子努力讀書呢?

聰明的父母都明白,考試隻不過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種體驗。無論成績優劣,對孩子來說都不過隻是一種經驗罷了,實在不值得父母大發脾氣。

聰明的父母要學會科學對待孩子的成績:

[1]了解測試目的。考試,實際是檢驗孩子這學期的學習效果和存在問題。弄清測試目的,才能看出測試反映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於知識記憶的測試中分數高,而在偏重於知識運用的考試中分數可能不高。家長就不能簡單地以兩次分數高低來判斷孩子學習退步或進步,忽略孩子能力發展方麵的問題。

[2]認真分析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分數的真實性,有許多因素會對分數的真實性產生影響。因此,家長在分析分數時,有必要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此次考試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試的分數真實性。隻有對分數的真實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依據“修正”以後的分數來分析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