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如今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漫畫)。有位家長是兒童圖書獎的評委,抱回家許多獲獎圖書。可兒子毫無興趣,卻用零花錢買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飯、忘了功課、忘了睡覺,看得開懷大笑、渾身亂抖。父母困惑不已,要過卡通書細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這是什麼鬼東西,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可問題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麼就看不懂呢?

正如讀書一樣,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最難讀的是子女這部無字之書。做父母的,要透過子女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假如家長和孩子之間關係出現問題,主要原因是由於雙方溝通不夠、缺乏了解而引起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越大,便越難與他們溝通,甚至不知應該怎樣去交談。

孩子是成長的個體,其心理特點具有發展性、多變性、可塑性。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曆大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期。

當孩子逐漸長大,知識麵、接觸麵增大,他開始學會自己觀察、思考,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覺得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跟父母說,這樣父母就會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因此相互間的溝通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家長的理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軌的一個重要前提。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實他們何嚐理解孩子!他們是按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做這做那的,孩子想什麼家長根本不管。

(2)給父母們的建議

父母對子女說話時,應該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識信息、解決疑難、分享情感,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父母如果能表現友善,不以強者的權威壓製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

家長與孩子對話,一定要注意語氣與態度,盡可能經常微笑,以歡愉、平和的聲音,顯示出友善、冷靜的態度以達到溝通的效果。不妨試試以下的建議:

[1]接納孩子。 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父母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也許父母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是關愛他的。有時隻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或“我也這樣想!”都能使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認同。

[2]表達感情。有些父母隻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行為,當孩子長大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甚至拒絕孩子的“癡纏”。然而溫暖的身體接觸可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此外,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表達的愛意。所以,請多親親孩子並常說:“我愛你!”

[3]多說“我”,少說“你”。不要說“放學後,你應該立即回家!”可以說:“放學後你不立即回家,我會很擔心。”

人們常常說,在孩子的教育上,應該要從正確理解孩子入手。這個“正確理解”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了解孩子的性格情況和興趣的方向,或者掌握孩子的要求和想法等等,這對理解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如果根據錯誤的做法和膚淺的方法去理解的話,結果就不會達到真正的理解。所以,為了真正理解孩子,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解方法。這就是要考慮正確理解孩子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對孩子的基本看法,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考慮具體細致的方法了。

對孩子的基本看法,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家長們則要從如何去看待和處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動的角度上去予以探討。

孩子的生活可以說就是遊戲。在占其日常生活大部分的遊戲活動中,包含著大量的精神活動,包含著這種精神活動的孩子的行動,就是孩子的所有“反應”或者“活動”的反應。如需要母親、同小朋友說話、猜謎、看畫冊或者聽故事等等都是孩子的“行動”、“活動”或者“反應”。

在這樣的行動中,既有象“看書”那種能夠直接觀察出來的行動,也有象“喜歡老師”那種通過對孩子的活動或者行動的觀察而間接推測出來的行動。總之,表現在我們麵前的孩子的行動,任何時候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脫離環境的行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說不能脫離環境去考慮孩子的行動。

孩子願意去野外采集美麗的花草,喜歡在室外做模仿遊戲,樂意在教室裏看連環畫劇和聽故事,等等。當孩子進行遊戲活動時,在那裏一定有包圍孩子行動的場麵,也就是環境。

這就是說,不論在什麼時候,行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

由此可以認為,行動是由環境所決定的。了解這種情況下的環境對行動具有何種意義,並且進而弄清行動和環境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我認為這對了解孩子的行動,更好地理解孩子,是極其重要的基本途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