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隻有認真學習才能“教子成功”
“家長”是什麼性質的“職業”?它是一個不經過考核就可以上崗、永遠不會因為考核不合格而下崗的職業。天下最簡單就是為人父母—把孩子養大,那甚至是許多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天下最難的也是為人父母—它要求在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下,必須把孩子教育成功,它體現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誰也不敢在孩子出生時就保證:我一定能把孩子教育成功)。
作為家長,我們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明白了對孩子有責任管、管全程、管全麵,這樣做就行了嗎?當然這還是不行!您還是沒有完全盡到自己的責任,家長還要有責任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責任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
絕大部分家長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從來沒有全麵、係統地學習過家庭教育知識,據有關調查表明,我國90%以上的家長不具備家庭教育經驗,許多家庭還是以從上一代繼承下來的觀念(不管落後與否),以自己現有的知識程度(不管正確與否)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具體表現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不管”或“不會管”。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對孩子不僅要管(否則是失職);更要做到有能力管(否則孩子不服你管),有方法管(否則就是形式化管理、無效的管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兒子做一個什麼樣的兒子,我自己得先做成那樣一個兒子。”家長如果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資格,所以說:家庭教育不僅是培養孩子的問題,更是教育兩代人的事情。為了使孩子受到全麵正確的教育,家長首先要接受全麵正確教育。
(2)構造學習型家庭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教育目標。這是21世紀的學生必備的學習能力,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點,是現代人學習的動力和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的全麵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係和協調一致的配合。他說:“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誌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以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因此學習型家庭應成為學校和家庭教育密切結合的典範,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他們求知、做事、共處和生存的能力。
[1]學會求知,即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孩子不能隻是接受老師教授的課本上的或課堂內的知識,還要學會自學,學會獲取其他知識的本領,要學會向未知的領域求知,變“不知”為“知之”,變“知之不多”為“知之甚多”。而學會求知這一能力也需要家長作出一些表率,因為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學會做事,即在社會的大學校裏學會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獨立地做一件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是要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學習上、生活上碰到了問題,都要學會自己分析、解決,如在家中能夠獨立地做一些家務或嚐試進行家政管理等等。當然在學會做事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想象力,做好事情。
[3]學會共處,即學會與家人相處,與朋友相處、與鄰居相處、與同學相處、與他人相處,即與他人和平、友好的相處,要克服“以我為中心”的傾向。人類社會既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更是一個合作的社會,沒有合作,將一事無成,因此學習型家庭要教會孩子懂得寬容別人,懂得分享快樂,不搞獨霸、獨占,不能以自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