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企業經營業務方麵分析
對於企業來說,其經營的性質和業務內容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隻有這樣才能謀得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一個好的宏觀環境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矗逆勢而動,固然可能會有超額的收益,但裏麵通常會存有巨大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的存在就成為企業欺詐行為的根源。通過對國家的經濟形勢和企業經營性質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做出一些基礎性的判斷。 比如經濟形勢好或者在溫和的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所有企業的利潤傾向有所上漲。反之,如果經濟蕭條或在國家采取緊縮政策的前提下,所有企業的利潤傾向於減少。如果企業處於周期性規律明顯的行業,呈現明顯的順周期或逆周期現象,則可根據現階段的經濟周期特征判斷企業利潤的大體變動情況。
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國家產業政策和整體經濟形勢的判斷還是非常容易做到的。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媒體報道,都會對其作出總結和分析。當發生了社會總體情況不好,卻有某個企業的業績“一枝獨秀”時,如果企業的財務資料所反映的情況和監管機構的專業判斷有明顯的背離而又沒有特殊情況時,則企業就有可能作出了會計造假的行為。
4.從企業內部控製方麵分析
內部控製是管理現代化的必然產物。所謂內部控製,是指被審查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製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健全、有效的內部控製是抵禦和防止各種會計錯弊行為的有力武器。
企業內部控製製度主要包括內部牽製和內部稽核兩大部分。內部牽製主要著眼於業務流程中的職能分解和人員的職責分工,以便形成互相製衡、牽製的機製。內部牽製的主要手段包括職責牽製、分權牽製、物理牽製和簿記牽製等。內部稽核,也稱內部審查,是指在企業內部設置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日常的查核和監督。
綜觀企業的內部控製製度,會計造假者經常采用的造假手段有:
(1)利用企業內部控製製度的缺陷和薄弱環節進行造假,以達到滿足私欲的目的。
例如,出納人員利用企業空白支票、財務專用章、法人印鑒未予分離保管的弊端,私自開具支票,挪用公款;經費報銷核算人員利用企業報銷審批製度不嚴密,而將自己的個人消費票據隨同有關業務支出一起報銷入賬等。
(2)拉攏掌握與自己職責不相容的人員串通造假。
例如,材料核算人員拉攏倉庫保管人員侵吞材料;產成品核算人員勾結產成品庫人員竊取產品;費用核算人員串通出納人員虛報費用侵吞公款等。
(3)隱匿或篡改憑證。
例如,出納人員隱匿收款單據侵吞公款,經費報銷人員篡改單據多報費用,企業為隱瞞收入而隱匿銷貨發票或開具“大頭小尾”的發票等。
(4)虛構業務。
例如,企業為虛報利潤而虛構收入,少計費用;為套取現金而虛構預借差旅費業務;出納人員為侵吞現金而虛構支出等。
(5)利用一些過渡性會計科目進行造假。
例如,企業為調節利潤而故意多記或少記“待攤費用”“遞延資產”“預提費用”等科目金額;為隱瞞銷售收入而將其列入“預收賬款”科目長期掛賬;為套取現金而利用應收應付等往來科目來回倒賬等。
(6)故意造成一些相關科目相應變動進行舞弊。
例如,“現金”和費用科目同幅度多記以侵吞現金等,這種舞弊極具隱蔽性,看起來很像偶然的筆誤所致。
通過對以上企業內部控製有關問題的必要關注,有利於審查人員把握會計造假的重點動向,快速利用內部控製的薄弱環節入手分析,識破企業的造假行為,還信息使用人一個明朗的財務天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