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企業外部環境方麵分析
外部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不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對外部環境的分析是相當必要的,因為事物的內部本質需要以外在的形式具體表現,而通過這些外在事物的演繹,我們可以明晰地看出事物發展的脈絡。對於審核財務記賬來說,其意義更為重要。
一方麵,企業在正常經營的情況下,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的循環,其間要與供貨商、購買商等發生日常經營業務(購貨、銷貨等)。作為購買環節、生產環節及銷售環節的主體,其間如有違規操作行為的發生,就很有可能出現會計造假行為。為了預防這種行為的發生,我們要關注企業日常經營業務的有關關聯者,關注與企業有日常往來的各個利益團體。並且從其經營外部環境入手,查驗業務發生的額度,業務發生的真實程度,從細微處入手,防微杜漸,以利於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另一方麵,企業的生產經營不僅要有橫向關聯業務的發生,其作為一個社會經營機構,還參與到社會大環境下的諸多活動中,並受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自然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經營戰略的總體規劃及發展動向。如果企業承受不了這種變動,並且將這種風險細化到企業的具體管理操作上時,就可能產生違規操作的嫌疑。特別是當這種外在壓力帶給企業盈利以及行業地位受損風險之時,企業管理人就會采取虛假的手段,以不合法的行為來粉飾敏感的財務信息,達到其先前的經營目標。
綜上所述,企業的外部信息就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外在表現,通過對其外部環境內外因素的分析,我們就能從中得出企業的各種行為聯係和發展趨勢,從而對企業表麵行為有了大致的了解,並且對企業的造假動因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2.從審查企業情況方麵分析
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充分了解被查單位的各方麵情況,才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查找會計造假需要做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第一,審查人員除了要在審查工作開展之前熟悉與該項審查工作有關的法令、製度外,還應當了解和熟悉被審查單位的各項管理製度。 被審查單位的管理製度,是被查單位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方針、法令、製度和上級領導機關的具體規定,結合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為使本單位的工作正常進行,而對職工提出的行為規範、準則和管理辦法。各單位的經濟業務是在各單位的管理製度下開展的,而各單位的會計核算,也是按照各單位的管理要求進行的。因此,查找錯賬,必然要涉及被審查單位的管理製度。這樣,在正式開始審查工作之前,了解被審查單位的管理製度,就成為查找會計造假的一項基礎工作了。
了解被審查單位的管理製度,一方麵為了掌握審查工作的尺度,檢查被審查單位的會計核算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以及被審查單位的具體管理要求;另一方麵,也可以檢查被審查單位製訂的各項製度是否與國家的方針、政策相一致,是否與國家的法令製度相抵觸;此外,還可以檢查被審查單位的管理製度是否健全、科學,是否能滿足管理要求,有何漏洞、缺陷。對被審查單位管理製度的檢查,也是識別會計造假不能缺少的一項工作內容。
第二,被審查單位會計核算的組織形式,必然與審查密切相關。當被查單位采取集中核算的組織形式時,應主要通過財會部門了解會計核算情況,索取資料;當被審查單位采取非集中核算的組織形式時,則應分別向財會部門和單位內部下屬的各個部門去了解情況,索取不同的核算資料。另外,在查找假賬之前搞清楚被查單位所采取的會計核算程序,掌握各種憑證、賬簿之間的相互關係,才不至於迷惑於大量的會計核算資料,遇到問題不知如何下手,或胡亂查找,抓不住關鍵資料。
第三,了解被審查單位會計人員的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在道德素質方麵,如果被審查單位的會計人員道德素質高,便不會發生貪汙盜竊、違法亂紀的情況,審查過程中則可著重檢查過失錯誤。如果被審查單位的會計人員道德素質較差,便應注意賬目中可能出現的各式各樣的舞弊情況;由於會計人員工作不認真,對各種過失錯誤的檢查,也須加倍仔細。在業務素質方麵,受專業教育程度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賬目差錯出現會少些,即或有差錯,一般也不會是原理性的。假若這類人員在賬目上舞弊,手法則較隱蔽,不易被發現。相反,受教育程度低、實踐經驗少的會計人員,賬目差錯出現就會多些,且差錯類型各種各樣。假若這些人員在賬目上舞弊,一般來說,其手法較為低劣,往往容易被發現。審查人員應當針對被查單位會計人員不同的業務素質,決定自己的工作方針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