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哉棗俗(3 / 3)

金風乍起,秋實登場。叢林騰赤霞,千家射紅雲的棗鄉,別有一番讓人喜煞愛煞的景致。但是,在遠古時期,初民對這鮮紅的顏色卻充盈著崇拜與恐懼的雙重心理。一方麵,他們覺得紅色豔麗,令人崇敬;另一方麵卻又從對血的恐懼出發,對這種色澤產生出種種的禁忌。這種禁忌到了孔子那裏,便成了紅紫不為褻服的聖訓。於是人們在怕它的同時,又極希望憑借紅的超自然神力給人以吉祥和幸福。為此,他們給外賦朱皮,內俱赤心的小棗賦於了驅邪避祟的巫**能。《本草綱目》中曾轉弓《劉根別傳》中的故事:道士陳孜如疾入江夏,袁仲陽敬事之。孜曰:今春當有疾,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枚。後果大疾,服之而愈。……仲陽服之有效,則棗果有治邪之說矣。李時珍雖然記錄下這個故事,但也並沒有沿襲棗能避邪的傳說,而是從醫學的角度論證了小棗確有益氣安神、健脾滋陰的藥物療效,這無疑破除了巫術般的避邪之說,找到了棗能治病的科學依據。但也不可否認,起初引起李時珍對小棗加以重視的卻是積澱於民俗中的祈福心理。既使是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還有一些地方流行著以朱水為幼兒點額頭(即畫棗形圓點)的風俗,民間稱此為天灸,據說可以壓邪。

青瓜脆棗,誰見誰咬。棗區農民最喜歡的就是在他們收獲的季節裏有朋自遠方來。據我所知,山東省樂陵市在近二十年裏,已舉辦了十二屆中國小棗節。而在此之前的曆朝曆代,人們也同樣是把到棗區觀光旅遊作為一件快事。這當然不是隻為品嚐幾個小棗,它還有一層更為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在與中國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的食為政首的觀念弓導下,到棗區去探討食藝諧調與政通人和的關係的。縱觀曆史,中國的小棗大都產在傳統農業區,初生基因在華中和華北(曲澤洲教授語廣,而素以農業大國自居的曆代執政者,從來都是將農業作為百業之首加以倡導,並將其上升到政治戰略與治國之術的高度,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等等,無一不是以農業文明為基點的。《戰國策》記載,蘇秦遊說六國時,對燕文侯說:繞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為使久經戰亂的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號令天下百姓各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棗、柿豐年可賣錢,歉年可以當糧食。裏老嚐督,違者治罪。並把林業生產的好壞,作為考核下屬官吏的考績之一。

在大力倡導種棗的同時,小棗的食用更是依高卑尊賤分為三六九等。鼎食之尊的帝王之家講究五果為助離不了小麥;達官貴人講求膳飲規儀也離不開小棗;滲透著宗族文明的普通百姓講究飲食合歡也離不開小棗。所以,這原本神秘兮兮的棗風俗,又不斷被充實進飲食文化的內容:婚禮上,表示感情和美要用喜棗除夕、春節、元霄節要吃團圓飯,離不開棗;端午節吃粽子、冬至吃湯圓,那更是離不開棗。至於觀音節、灶王節蒸棗糕敬神,那更是人神共享,天人合一。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24曾經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送。……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曉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多麼有趣的習俗,這種走親訪友以棗子哄小孩的場麵,在今天的魯北鄉下依然到處可見。而一句俗雲宜良外甥,又是多麼頑強地昭示出棗俗文化所隱匿的服務於生育子嗣的神秘功能。所以,用包天孕地來評價麥俗文化,一點都不為過。

每每想到這些,我就為故鄉的小棗驕傲,為我是棗鄉人而自豪。親愛的朋友,你想了解棗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嗎?那就請到棗鄉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