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沿岸農民相比,從事漕船運輸的水手、舵手、纖工生活更苦。自江南往返通州一趟,需費時**個月,長期過著離鄉背井的流浪生活。雍正年間,舵工每運一趟隻能得銀三四兩,水手隻能得一二兩,根本無法維持生計。更有甚者,這些運丁終年辛勞於中途,涉江過河,艱險無比,動輒舟覆人亡,喪命傾家。據資料記載,清代用於漕運的船隻約在6000—7000艘,所需船丁包括領運旗丁每船一人,計7000人,舵手和水手50000—60000人,臨時雇傭來以拉纖為職業的30000—40000人,合計約在10萬以上。這支貧窮且又龐大的隊伍,在非人的勞動中承受著各種有形無形的壓榨,呼天不應,喊地不靈。隻好用求神問卜的方式尋找精神寄托,並逐漸發展成了一種帶有佛教性質的宗教組織一羅教。這一既具濃厚宗教色彩,又帶有行幫思想的組織,指天地為父母,視眾徒為兄弟,被稱為仁義光棍。他們講究四得三讓,既苦得、受得、富得、窮得,讓老、讓小、讓婦女,光棍要名不要命,光棍掙錢大家花。並要求徒眾凡我同參為兄弟,友愛當效手足情,寬忍和睦真銘訓,安清義氣美名存。老弱饑寒與貧苦,孤獨輝寡身無主,濟老憐貧功德重,轉生來世必報補。然而,這種行幫行為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悲慘命運,乾隆十三年(1768),僅在蘇州就查出羅教庵堂11處,皈依這些庵堂的多是來自山東、直隸一帶的年老無依的水手或運丁。間或有些水手為了活命,卸糧空船南歸時,走到天津搭載了私鹽,行至德州柘園一帶時一律嚴加盤查,一旦被發現,杖一百,流二千裏。這就是當時運河船工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古老的運河喲,千百年來,你承載過民族的艱辛,承載過發展的輝煌,承載過南來北往的物流信息流,也承載過勞動人民血淚交織的哀怨與淒涼。是的,今天你斷流了,你和你身邊的土地在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甚至還有點蒼老與疲憊。據說,在你流經的華北平原上,地表水已經下降了幾十米,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麵下沉。麵對這樣的失衡,我們怎能怪罪你的幹涸呢?你就權當一個短暫的小憩吧。當人們從貧水的實踐中醒:16來時肯定會加倍地給你更多的關心與嗬護為你注入流動的血液,幫助你裝扮更加靚麗的青春。好在這個美好的願望已經形成大多數人的共識,並且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下,尋覓遠去的歲月描繪美好的未來。
故鄉的州已經很美麗了,她像一個霓裳羽衣的少女。隻是,腰間的那根綠飄帶還沒有來得及係上。運河,你能幫一下忙嗎?
回雁溯蹤,運提懷舊,把這些拾來的碎片捎給行將逝去的歲月。我盼望著故鄉運河的新生。
2000年9月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