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培育燦爛文化的沃土。曆史老人在擺布人類社會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關係時,常常表現出超常的平衡能力,那就是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宋元之交的特殊年代吧。由徽欽二帝創下的靖康之恥,曾令多少人為中原大地的沉淪而扼腕歎息。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古老的運河又把一位在中華民族抗抵禦侮史上享有耿耿大名的文天祥與德州聯係在一起了。那是1278年的深秋季節,在嶺南與張世傑、陸秀天等一直堅持抗元的文天祥,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元軍俘虜,次年春上即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當行至德州時,這位曾在零丁洋上吟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漢子,油然想起一位和他有著相同命運的愛國將領一平原太守顏真卿,那是一位在600多年以前在平息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不朽英雄。他當時就是在運河岸邊起兵討賊的啊。如今觸景生情,又怎能不感慨萬千。於是,身陷囹圄的文天祥,毅然提筆寫下了長達24行的七言排律《過平原》,通過對精忠赫赫雷行天的顏真卿的謳歌,抒發了自己立誌抗敵禦侮的愛國主義情懷。到了明朝,德州一帶在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的同時,也成了各方遷人騷客遊曆玩賞的文化名城,富有地方特色的見可圓、小壺城以及臨邑的來禽館、樂陵的文廟、德縣(今陵縣)的七十二疑塚、東方朔墓吸引了一大批知名文人前來輻輳。如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著名作家湯顯祖和生活在成化至隆慶時期的前後七子,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應有的足跡。湯顯祖曾先後兩次路經德州,與當時的德州兵備李三才等人吟詠唱和,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時政的關心和對人民的同情。以李夢陽、何景明、徐摘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為首的前七子和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為首的後七子,大概是對永樂以來詩壇上的台閣體已有了切齒之恨,於是便舉起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旗幟立誌進行文學複古,並為此經常沿運河往返於京師和南方各地,德州就成了他們當然的驛站和宣泄個人主張的講壇。在這裏,他們或邀友暢談,或同行研討,盡管從學術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文學複古運動成就不大,但畢竟具有一定的名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