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那種與世無爭的平和之人,
才能懂得並真正懷有兄弟之愛。
12月06日
偏見總會引發殘忍的惡行。
人們無需給予比自己更加純淨、睿智的人同情之心,因為在這些智者的生活中,他人的憐憫已經不是必要的了。人們應該敬愛他們,然後在崇拜他們的過程中升華自己的生活,使自己能夠同他們一樣進入更廣博的世界。一個人無法理解比自己更睿智的人,因此在做出無謂的責難之前,他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比被他當作攻訐對象的人更高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該獻出自己的同情心。如果不是,就應該心生敬畏。
當一個人總是苛刻地評判和責難他人時,
他反而應該自問,自己離心中理想的自我相差多遠。
12月07日
反感、怨恨和責難,這些都是仇恨的不同表現形式,
隻有從內心剔除這些情感,罪惡之念才會被清除。
為了獲得睿智,清除精神上的創傷不過隻是第一步。整個探索的道路要繼續蔓延向上。它是一條淨化心靈和啟發智慧的道路,它不僅代表忘卻創傷,更代表再也不會遭遇心靈的創傷。因為,隻有絕對的自我和傲慢之心,才會被他人的行為和態度所傷害;那些將內心中的絕對自我和傲慢清除出去的人,絕不會去想“我被別人傷害了”或“我被他人誤解了”。
一顆純淨的心靈才能正確地理解事物。正確的理解會給生命帶來平靜,不再遭受酸楚和苦難,並獲得真正的安寧和智慧。
被他人的惡行所困擾的人,距離真理甚遠。
12月08日
一個人若因自己犯下的罪孽倍感困擾,
那他離智慧的大門便不遠了。
內心總是燃起怨憤火焰的人,無法理解平靜和真理之諦;而那些澆滅怨憤火焰的人,才會開始去認識和理解平靜。
那些將罪惡驅逐出心靈的人,不會再怨憤他人或被他人所怨,因為他已經足夠明智,已經了解了怨憤的源頭和性質,知道這種情感是無知的表現。隨著他的內心越來越清晰明朗,犯下惡行的可能性便會越來越低。那些行惡之人是不夠智慧的。真正的智者,絕不會行惡。
純潔的人對他人都是溫柔可親的,即使是那些無知地以為別人對自己心懷惡意的人。他人的惡意並不會困擾智者,智者的心靈安寢在熱情與愛的海洋中。
那些矢於正確的生活方式的人,
能夠冷靜、睿智地去理解生活。
12月09日
純潔的心靈,正當的生活,
此二者是世間最偉大、最重要的事。
所有引發痛苦的思行都源自於自我中心和自我享樂;而那些能帶來幸福的思行,則都以真理為依據。重塑頭腦的過程包括兩大方麵,即冥想和實踐。通過安靜的冥想,你能找到正當行為的依據和理由,而通過實踐,你能保證日常生活中的舉止正直無錯。
因為真理不是書本知識,不是什麼微妙的理論,不是需要辯論的議題,抑或具有爭議的技能。真理的習得隻能通過正當無誤的行為。
真理不是靠看書就能理解的;
它隻能靠個人的實踐去感知和習得。
12月10日
那些通過實踐學習的人,才能取得真理之諦。
那些渴望獲得真理的求道者,必須通過實踐來取經。求道者的第一課便是學會掌控自我,而且要完全徹底地掌握這一技能,然後再經過一課接一課地學習,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理想的臻善道德。
人們普遍以為:要理解真理,就要去掌握某些特定的理念或觀點。於是他們去閱讀大量的教義,然後在頭腦裏形成了一種認識,他們稱其為“真理”。然後他們四處去與人辯論,試圖證明自己的觀點才是真理。在世俗的事物上,這些人是聰明的,因為他們知道通過什麼手段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在精神的世界裏,他們依然是愚人,因為他們僅僅隻是閱讀而不做實事,卻幻想著自己掌握了真理。
能夠保證所有行為都純潔清白、無可指責的人,
才真正掌握了真理。
12月11日
愛,浩渺無垠,包羅萬象。
愛,永遠不會被任何信仰、流派或組織所獨有。因此,那些在教義裏宣揚隻有自己的組織才是真正掌握著真理的團體,是在違背愛的本質。真理是一種精神,它代表一種生活,雖說它可以通過某些教義來詮釋,卻絕不會局限於某一條特定的教義。愛是一位身插雙翼的天使,它拒絕被禁錮在某些教義的字句間。愛是一種超脫的存在,它超越一切觀點、教條和人類的哲學,它比這一切都更加偉大。愛包含一切——正義與不公、率直與狡詐、清白與不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