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外在行為總是越變越複雜,但內在精神卻越來越趨向於簡單。當一個人發現,從數學角度來講,人在沒有了解自己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理解世界的,他就開始回歸本源的簡單狀態。他開始敞開心扉,隨著他更多地展現真實的自己,他會更多地發現宇宙的真麵目。
停止對上帝意圖的推測,你應在內心中尋找包容一切的良善。
10月28日
純潔之人隻需用自身的存在,
就能告訴世人何為純潔的生活。
不願放棄自己隱秘的性欲、貪婪和憤怒,拋棄不了對各種事物的成見的人,看不到亦理解不了真理。雖說他有資格去那所智慧的校園求學,但他永遠都隻是校園裏那個愚鈍的白癡。
人若想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不妨先找到真正的自我。罪惡並不是靈魂的副產品,也不是你身上的一部分,它可以像急症一樣被鏟除。
停止對罪惡的依賴,罪惡也會遠離你。你隔在遠處觀察罪惡,便能看清它們的本來麵目。進而你會發現,自己獲得了更寬廣的視野,建立了更堅定的原則,迎來了不朽的人生,達到了永恒的良善品格。
純潔的生活都是極為簡單的,一眼就能辨別真假,根本無需作任何辯解。
10月29日
不論世間如何變遷,真理都不受打擾。
溫和、耐心、愛、熱情、智慧——都是源於簡單質樸的本性;因此,尚未得道的人無法理解它們。隻有睿智之人才明了智慧為何物。因此,愚笨之人會說:“沒人是睿智的。”尚未得道的人會說:“沒人是完美的。”於是,這些人便繼續過著他們卑劣的生活。這樣的人即使一生為人都完美無暇,他依然不會自認為獲得了完美的人生。他將溫和當作懦弱,將耐心、愛與熱情看作缺點,將智慧當作愚昧。隻有絕對的完美才能擁有正確無誤的辨別力,隻是某一方麵卓越出眾的人,亦無法獲得這種能力。因此,人若尚未達到完美境界,便要繼續抑製評判是非的衝動。
無可責備的人生才能真正窺見真理的真諦。
10月30日
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狀態的人,才能發現世界的本質。
了解了自己的心靈,便能了解他人的心靈;掌控了自己的思想,便能明了他人的思想。因此,良善之人不會去與人爭辯,而是嚐試影響他人,使他人擁有一顆同樣良善的頭腦。
勇於質疑的人超越了蒙昧無知的人,而擁有純粹良善的人則超越了一切心存疑問者。
也就是說,當你獲得純粹的良善後,一切疑問都有了答案,因為良善之人被稱作“虛妄之物的劊子手”。你要問了,難道消滅了罪惡後,還會有什麼疑問嗎?啊!努力求索的你是得不到多少休息的!但是,等你進入聖潔的狀態後,你會在那裏獲得永恒的安歇。所以,你隻要尋得了純粹的良善之心,揭露了虛妄的麵紗,你必能獲得安心、平靜、完美的簡單生活——純粹的良善就是人類生來具有的簡單本質。
簡單質樸的本性極為簡單,
人們隻用放手一切外物,便能重新擁它入懷。
10月31日
人若仰賴於他人的肯定過活,
一定會遭受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絕頂智慧之人,總會使自己遠離外物的滋擾,而隻在內心的美德裏尋找安全感。擁有這樣的睿智,一個人無論貧富,都能泰然處之。別人既無益於增添他的力量,也不能搶奪他的平靜心境。一個心靈滌清的人,無法被銅臭玷汙,一個追求心靈高潔的人,亦無法因金錢的匱乏而自貶身價。
不為外部事物奴役,反而使其為己所用,增添閱曆,這才是智慧之舉。對睿智之人來說,一切事物都有善良的一麵,在他眼裏全無罪惡,如此一來,他的智慧將日臻完善。他們使一切事物為己所用,因此萬物都匍匐於其腳下。他們能敏銳地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將其視為提高內在涵養的功課,因為他知道,要達到真正的神性,就不能犯下任何不該犯的過錯。
將愛播撒到被眾人忽視的角落裏,
一個人若擁有這樣的力量,便永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