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9月(2)(3 / 3)

正義之士絕不會被內心的黑暗力量擊垮,

而是終會將其壓製在體內。

09月26日

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則人的神智依然蒙昧。

人的頭腦與生命都應走出困惑的迷宮。他要直麵一切來自精神、物質和心靈的困難,不能在不幸麵前深陷於懷疑一切和優柔寡斷的網籠中。他應提高自己的抵抗力,以備迎接一切可能發生的危機;但這種精神上的準備工作,隻有在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後才能完成。而明辨是非的能力,隻有通過實踐和即時的分析、調整,才可成功掌握。

頭腦跟肌肉一樣,越用越發達。

09月27日

困惑、痛苦、心靈的蒙昧,

都是不善思考之人常常遇到的問題。

一個人若不敢深究自己的觀點,不敢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道德姿態,那麼,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勇氣,進而才能獲得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必須對自己誠實,不畏懼自我,這樣才可能感知到純粹的真理原則,看到揭露萬物本質的真理榮光。

你在真理之道上走得越遠,真理的榮光就會越發耀眼。真理能經受住各種考驗與探究。

但是,在質疑之下,虛妄的東西將原形畢露;質疑的聲音愈加強烈,虛妄脆弱的本質就愈加暴露;在純潔思想的探求麵前,虛假的幻象會四分五裂。

你“探究一切”的過程,即是尋得良善、拋卻罪惡的過程。

善於理智思考的人,能夠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明辨是非,又是通往不朽真理的必經之道。

和諧、幸福和真理之光會主動找上勤於思索的人。

09月28日

信仰是一種態度,它將左右你的人生旅程。

信仰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因此,雖然它隻駐紮在腦海或心間,卻會切實地反映在生活之中。每個人的行為、思想和生活方式,都順應紮根於內心最深處的信仰,而大腦的天性又注定了它不可能同時相信兩個截然相反的東西。比如說,正義與不公,仇恨與愛,和平與衝突,私心與真理;一個人隻會信仰兩者中的一個,絕不可能兩者兼信;而且,從他每日的行為中,就能判斷出他持有哪種信仰。

信仰與行為不可分割,因為前者決定了後者。

09月29日

在正義的疆土上,

不公之事都將抱頭鼠竄,最終化為幻影。

一個人若總是因為外界對他的不公行為而暴怒,總愛談論自己被他人糟糕地對待,或是哀歎生活裏缺乏公正,這就是在行為上和思想裏都表露出:他深信不公無處不在。雖然在內心深處渴望正義,但他實際上相信世界被混亂所統治;他將因此而心懷悲苦與不安,連行為也是不公不義。

相反,一個相信愛的永恒與力量的人,會在任何境遇下都實踐愛的精神,他從不背棄愛;他不僅將愛贈予朋友,亦會給予敵人。

信仰正義之人,在任何考驗與困難麵前,都處變不驚。

09月30日

每一種思想、每一個行為、每一種習慣,

都直接由內心的信仰決定。

信仰無上真理的人,便不會再輕易犯下過錯。信仰聖潔或完美人生的人,亦可擺脫罪行和惡念。信仰良善,則遠離邪惡,因為信仰會反映在生活中。不需要在意一個人神學上的信仰,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一個繼續以卑劣的精神、罪惡的本性生活的信徒,即使相信耶穌是為他而死,相信耶穌即是上帝,相信耶穌是“因信稱義”,又對他有何助益呢?真正需要詢問的是:“人該如何生活?”“在考驗下,人應如何行為?”從對這些問題的回應,就可判斷一個人是信仰罪惡,還是良善。

一旦我們對某事的信仰減弱了,

便無法重新建立對它的信任,

並真心去實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