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在產褥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身體恢複階段,必須注意勞逸結合。產後忌過早過度勞動,以防止氣虛下陷引起子宮脫垂。但也不可長時間臥床。一般主張產後7天內應臥床休息,產後滿1個月,可適當做些家務勞動,產後42天可以從事一般性勞動,產後56天能從事正常的勞動。
這個日程表是根據產婦身體恢複狀況和大量生活經驗得來的,一般不可違背。有的產婦認為自己的體質好,很早就下地勞動,必然造成積患,開始不覺,到了中老年就會有所反映,甚至出現勞疾。也有的產婦,不能適當參加一些勞動,很長時間連家務活都不幹,使身體發胖,也不利於健康的恢複。
婦女產後正是哺乳期,參加勞動也要注意,不可參加接觸有毒物的勞動。已經證明,許多毒物都可以從乳汁中排出。乳汁排出毒物是乳兒接觸毒物的重要途徑。乳母生產中接觸高濃度的鉛塵和鉛煙,可導致哺乳嬰兒鉛中毒,即所謂母源性小兒鉛中毒。為了保護嬰兒健康,哺乳女職工應禁止參加接觸可自乳汁排泄的工業毒物的工作,如接觸鉛、汞、錳、鎘、氟、溴、苯、二硫化碳、甲醇、有機磷和有機氯化合物的生產或作業。
為什麼產婦忌缺乏喂奶知識?
產婦會不會喂奶,關係到新生兒健康。如果產婦不懂得喂奶知識,新生兒可能會吃不足奶或出現各種問題,影響新生兒健康。
喂奶前先要用溫開水將乳頭擦淨,用吸奶器先吸一下,這樣可以避免寶寶第一口吸得太痛。
喂奶的時候,可以坐在床上或側臥在床上,也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或沙發上,讓寶寶含著乳頭及大部分乳暈,一邊聽著輕音樂,一邊平心靜氣地給孩子喂奶。通過母乳喂養,使母子心心相印,可培養與新生兒的感情。
母乳充足的時候,有時單側乳房的奶就足夠嬰兒吃了,如果讓奶水留在沒吃過的乳房裏,這側乳房的泌乳功能就會慢慢變差。所以要雙側交替著喂。可以一次喂兩個乳房的一部分,也可以一次喂這個乳房的奶,另一次喂那個乳房的奶。開始最好把剩在乳房的奶擠淨。
哺乳的時間,在一開始的時候,由於乳汁的分泌還不充分,母子都還不習慣,按時喂奶可能做不到,在嬰兒出生後1—2個月的時間裏,隻要嬰兒想吃,就可以喂。到3—4個月的時候,要自然地固定間隔3—4小時喂1次。人工喂養也是如此。
每次哺乳的時間,以15—20分鍾為宜。如果嬰兒吸吮30分鍾以上,大多數是母乳不足。
產婦患有哪些疾病忌哺乳?
有些產婦可能患有疾病,有些疾病不影響給嬰兒喂奶,但有些病則從產後就忌給嬰兒喂奶,以免殃及嬰兒和影響母親的健康。患有以下疾病的產婦,從新生兒出生就應禁止哺乳。
①患心髒病的產婦,喂奶會加重自己的心髒負擔,從而加重病情。
②患結核病的產婦給孩子喂奶,不僅對自己健康不利,還會傳染新生兒,影響其健康。
③患肝炎的產婦,如果哺乳,會將肝炎傳染給嬰兒,也不利於母親的康複。
④患慢性腎炎的產婦,喂奶和照管孩子,會因過度勞累,使分娩勞累不能得到休息,而加重病情。
⑤患有乳腺炎的產婦,不要給孩子喂奶,以免影響病情和傷害嬰兒。
⑥生下半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兒的產婦,不可給新生兒喂奶,也不要用其他奶類喂養嬰兒,以免嬰兒智力受損。
⑦患急性傳染病的產婦忌給嬰兒哺乳,以免傳染給嬰兒疾病。同時,母親為治療疾病要用一些藥物,其中某些藥物可以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產生不良反應,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產後如何調節心理?
首先必須破除舊的傳統觀念,改變分娩後精神麵貌不佳和自覺青春已過的心理,繼續保持良好的感覺和最佳心理狀態。樹立起修飾打扮、美化生活、熱愛生活、保持青春永不凋謝的良好心理。產後由於內分泌的急劇變化,情緒不穩,偶可見某些精神病狀態,尤其是在難產手術、產後感染、不良妊娠等情況下會發生產後抑鬱症,可表現為焦慮、激動、憂鬱、失眠、食欲不佳、言語行動緩慢等。若發現上述心理障礙,應及時做心理谘詢,采取治療措施。
一些產婦在產時或產後因情緒緊張而產生焦慮意識。上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首創自我鬆弛術,成為行為醫學和身心醫學相結合治療產後焦慮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進行全身放鬆訓練時,首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采取最舒適的坐姿;然後微微閉上眼睛,集中注意自己的呼吸,緩慢而深沉地呼吸。這時應感到十分平靜,意識自己從腳、腳踝、膝蓋、臀部沉而鬆弛,又從上腹部開始到整個胃部、手臂、肩、頸、下巴、前額沉而鬆弛,逐步到全身有鬆弛的感覺。進行想象誘導訓練時,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深,越來越慢,然後想到太陽照著我,從頭頂一直照射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身體各部位感到很溫暖而輕鬆,身上的溫暖感覺緩慢地流動。此時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深,全身感到十分鬆弛和平靜。全身是那麼舒適,此時心情也越來越寧靜、安逸。
自我鬆弛是將肌肉的鬆弛與暗示誘導相結合所產生的作用,用以調節整個神經係統。這與氣功的臨界狀況極為相似。但自我鬆弛練習絕對沒有任何副作用,也可以不用老師的指導而自己練習。對鬆弛與緊張的程度不要太認真,隻要感覺自己的意識越來越安寧、身體也輕鬆愉快就達到目的了。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如果睡著了,也應順其自然,這也是身體鬆弛後的最佳表現狀態。
通過上麵這些簡單的方法可以使焦慮症狀得到緩解,順利地度過產褥期單調、煩惱的生活。
為什麼產後忌抑鬱?
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專家漢米爾頓經過調查後得出如下的結論:產後1個月內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婦女,是在妊娠期各月患精神病人數的18倍。
這是多麼可怕的結論,但這卻是事實。原因是產褥期是婦女情感生活中最為脆弱的階段,婦女在分娩後數天內出現哭哭啼啼,心情不愉快,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正常的現象。殊不知,在哭啼、煩悶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種不正常的而且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母性抑鬱。
所謂母性抑鬱,是指發生在產後數天內,持續時間短,且基本上都能自愈的輕微精神障礙,其主要症狀是煩悶、沮喪、哭啼、焦慮、失眠、食欲缺乏、易激動。此病在產婦中的發生率,國外均在50%一80%之間,我國也在50%左右。目前認為,由於分娩引起產婦內分泌環境的急劇變化而導致內分泌的不平衡,是其主要的內因;而分娩方式、妊娠期及產褥期的合並症、新生兒疾病,以及家人對新生兒的態度、丈夫的協作程度、社會的幫助等,都是不可忽視的誘因。
由此可見,產後的精神障礙不單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因素和人格傾向的綜合問題。產後抑鬱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關鍵在於預防發生和減輕症狀,並防止發生嚴重的精神病。預防發生產後抑鬱的主要方法有:
①提高認識。即認識到妊娠、分娩、產褥是婦女正常的生理過程,一旦妊娠,就要了解有關妊娠方麵的知識,進行相應的產前檢查和谘詢。
②在妊娠期要心情愉快。因為妊娠期表現焦慮的產婦,多有發生產後抑鬱傾向。做丈夫的有責任給予關心和生活上的幫助,減少精神刺激,這樣有助於減少或減輕產婦抑鬱的發生。
③讓產婦在分娩後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對妻子分娩所承擔的痛苦給予必要的關懷和補償。
若產婦抑鬱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間長,就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三環類抗鬱藥物治療,也可用黃體酮肌注治療。
產婦為什麼要休息好?
剛分娩後,產婦常感十分疲勞,需要每日保證10小時左右的睡眠,這有助於生殖器官及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恢複。但是,注意睡姿不要單一仰臥,要多翻身、多活動,以免造成子宮後傾。產後會陰沒有撕裂者,24小時後即可起床哺乳,在床邊活動。至於起床以後的活動量和時間應慢慢增加。半個月後,可做些輕微的家務活,但不要接觸冷水,以免誘發關節病症。適當的家務活動,可增強神經係統的敏感性,調節內分泌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食欲、減少大小便的困難、消耗體內過多的脂肪和糖分,達到防止肥胖的目的,促使產婦早日複原。要處理好休息與活動的關係,不要偏執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