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產後健康檢查(2 / 3)

大約60%的產婦,在產後第一周內,會經曆暫時性的憂鬱,最常發生在產後3天,這種暫時性的憂鬱,通常會伴有流淚,是一種自我限製、短暫的發作。

精神病研究領域對於產後精神病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某些情況,臨床症狀會符合精神分裂症、妄想性疾病、情感性疾病。

產後精神疾病產生時,會呈現以下一個或數個症狀:憂鬱、妄想、混亂、躁症、幻覺、焦慮,以及性功能異常。必須住院治療者占0.1%。

產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是憂鬱症,在產後6周達最高峰。其症狀可能出現較早,如出現挫敗感、自責想法、沮喪等,這對產婦是一個真正的危險。

預防產後精神疾病,必須由熟悉產婦及其配偶、背景、家庭、個人病史、社會適應力、成熟度的人,坦誠地與產婦討論、溝通,以進行了解,及早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產後檢查提供一個早期檢測精神疾病的機會,而醫師則扮演阻止產後疾病發生的導師,所以,產後檢查實不應忽視。

為什麼要進行產後身體狀況的評估?

產後這一時期是懷孕的結束及新生命的開始的過程。多數婦女並不了解產後護理的重要性,認為待產和分娩才是危險的時刻。殊不知,產後期對婦女和孩子未來心智及生理健康都可能產生正麵或負麵影響的時期,它和待產、分娩是一樣重要的,故此時婦女必須學習安全的自我照顧,以期使身體盡快恢複至未懷孕時的最佳狀態。

(1)判斷正常宮縮

胎盤娩出後,可在腹壁介於肚臍和恥骨聯合中線上(約腹部中央)摸到子宮底。產後1小時,上升至肚臍,大約維持此高度24小時,之後每天大約下降1厘米。一般婦女的子宮到了第9天或第10天,已收縮得很好,且此時已進入骨盆,無法再由腹部觸摸到了。收縮良好的子宮底為堅硬的、摸起來呈明顯的球狀;子宮收縮會引起子宮痙攣,好像有些婦女的月經痛一樣,尤其是經產婦或生下巨大兒的婦女,產後痛幾乎總在喂母奶時發生。因喂奶時刺激垂體釋放縮宮素,增加子宮收縮的強度,這種不適是正常的,且很少持續3天以上。必須注意的是,像任何的腹痛一樣,千萬不可熱敷腹部,以免引起子宮鬆弛,導致子宮出血。

(2)自行按摩子宮的方法

子宮是一個很敏感的器官,初次觸摸子宮時若子宮的收縮不好,無法於小腹處摸到一硬硬的球狀物,隻要輕觸或按摩子宮底,通常就會使子宮開始收縮且變硬。

按摩子宮的方法是以一隻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給予子宮充分的支托,避免子宮內翻;另一隻手則輕柔地按摩子宮底,勿以太大的力量按摩,以免母體疼痛並使子宮收縮強烈。子宮若收縮太強烈會變疲乏,然後就不能再維持收縮,最後的結果將是子宮出血。若按摩不能使子宮有效地收縮,可能是子宮腔內有血塊,可輕施壓力於子宮底,使血塊排出;但隻有在按摩子宮後才可施壓,若子宮完全鬆弛,壓力可能會引起子宮內翻,導致急速出血。而子宮收縮不好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由於膀胱脹滿阻礙了其收縮,故產後不可憋尿,須定時排空膀胱。

(3)膀胱的評估

產後的利尿作用幾乎在生產完後立刻開始,脹滿的膀胱很快會對子宮施以壓力,而阻礙有效的子宮收縮;同時過度脹滿的膀胱也可能對其功能產生傷害,甚至造成永久的張力喪失。故生產後6~8小時內必須排尿,因膀胱到了那時必然會脹滿,若無法自然小便且誘尿失敗,需用導尿管導尿。生產後返家仍應多飲水,每2—4小時排尿一次,當發現無法排尿或排尿不幹淨時,應立即求診查找原因,以免病情惡化。

(4)產後活動

產婦產後不久就下床走動,似乎不合乎希望她多休息的說法,但那些產後4—8小時內很快下床的產婦,很少會有腸道和膀胱以及血液循環上的合並症。產後第一次下床的婦女常會有昏眩的感覺,故第一次下床前,應讓她先在床上坐一會兒,雙腿懸垂於床邊數分鍾,無任何不適時,陪伴她走到椅子邊或鄰近的浴室,並注意活動時的安全,以預防跌倒。

產後不早期下床可能會發生的合並症是骨盆或腿部靜脈炎。將產婦的腳背彎曲,若她覺得小腿疼痛,表示腿部靜脈發生血栓性靜脈炎,不可按摩此處,否則會引起靜脈栓。

(5)產後睡眠、休息

產婦每日至少有一段休息時間,並試著在晚上平穩入睡。除非有其他孩子或年長的父母,且無其他人可協助照顧,否則可利用白天寶寶睡覺時休息。

(6)排便

若生產時曾灌腸,則產後最初2~3天,產婦的腸道中隻會排出極少量的固體廢物;由於腹壁和腸道不再受到脹大子宮的推擠而呈鬆弛狀態,故易發生便秘。腸道要能蠕動,腹壁必須施以壓力,而在這種鬆弛的狀態下,壓力不夠強;再者,若有痔瘡或會陰縫合,產婦可能因害怕疼痛而不想試著排便,以致產生便秘。為了預防便秘,醫生會依據產婦的情況,給予軟便劑或輕瀉劑。另外,如果產婦早期下床、飲食良好且有充足纖維的飲食,以及能攝取足夠的水分,都有助於預防便秘。

(7)痔瘡

生產時胎頭對肛門靜脈的壓力,會加重或造成痔瘡。有些產婦發現產後最初幾天的主要不適為腫脹的痔瘡組織引起的疼痛,可以溫水坐浴,或依醫生指示使用噴劑、栓劑、膏劑等來減輕痔瘡的疼痛;也可嚐試以手指輕柔地將痔瘡組織推回;每日左右側身伏臥數次有助於肛門靜脈的回流,也可減輕不適。此外,增加液體攝取和服用大便軟化劑,可預防痔瘡受到堅硬大便的刺激。

(8)判斷正常惡露

產後由陰道排出的子宮分泌物包括血液、蛻膜碎片、白細胞、黏液和一些細菌,稱之為惡露。產後最初1—3天,惡露的成分幾乎完全是血液,僅有少量的蛻膜和黏液,稱為紅惡露。第3—10天時含血量減少,以及白細胞侵入,惡露變為粉紅色或棕色漿液性物質,第10—14天時,惡露的量減少且變成無色或白色的。惡露通常在整個產後6周中持續排出,但大多數產婦的白惡露於產後3周時就消失了,。

正常惡露的特性可按以下幾項分類:

①量:因人而異,應該和經血量差不多。因產婦喂母乳時自然釋出的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故喂母乳的媽媽比不喂母乳者惡露量少。產婦用力時惡露量增加,尤其是最初幾次下床時,但這時的惡露多,隻是惡露積聚在陰道的結果,並非真的量增加;做費力的運動如抬重物或上樓梯時,則真的會使惡露量增加。若45分鍾內就沾濕一堆衛生棉墊,表示量多得不正常。

②質:惡露應該不含大血塊,任何情況下,血塊出現均表示子宮收縮不好,需要矯治。

③形態:紅惡露→漿惡露→白惡露不應顛倒。如果漿惡露或白惡露之後又出現紅惡露,通常表示胎盤碎片殘留或子宮收縮力減弱,又開始出血。

④氣味:惡露的氣味和經血的氣味一樣,不應有惡臭味。如惡臭味則表示子宮感染,需立刻處理。

⑤沒有惡露:剖宮產後也許隻有少量惡露,但不應沒有惡露。沒有惡露和出現惡露有惡臭味一樣,表示產後感染。

(9)會陰護理

評估惡露的同時也應檢查會陰,看是否有因表皮微血管破裂而形成的血腫(充滿血液、突出的球體);會陰切開縫合處的縫線是否牢靠;有無感染或愈合不良的現象。每一位孕婦在產後期都需注意會陰的清潔。因陰道位置距肛門很接近,總是有細菌由肛門散布到陰道,增加感染的機會;若惡露在會陰部任其幹燥,將給細菌提供一個有利的生長環境,故會陰護理是預防感染必要的工作,同時可促進愈合,使產婦舒適。每日洗澡,每一次排便、排尿,或產婦感覺會陰不舒適時都應做會陰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