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得病不要急,隻需細心養(2 / 2)

第三,要學會幽默。

幽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預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暢,能夠調節人們神經中樞,有利於排泄積鬱,解除疲勞和煩惱。所以,經常生活在幽默風趣的氣氛中,臉上經常會顯現出健康的微笑。

人能夠做好預防,不生疾病,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但人吃五穀雜糧,時時生活在風、寒、暑、濕、燥、熱六淫侵襲之中,有時肌體抵抗不住外邪侵犯,難免生病。如果生了病,不必心焦,更不要悲觀失望,既來之,則安之,要積極樂觀地和疾病做鬥爭。在總體上輕視它,在具體上重視它。

人體本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有自然生長的能力,有自然排除疾病的能力,有改造習慣性的能力,有保持生命長壽的能力。如果懂得自養,即使生病也可以速愈,病後必可康複。有一位老領導一生多病,工作繁重,卻活到高齡,他常用破杯子和好杯子作比喻,啟示人們如何對待疾病。他說破杯子雖然破了,隻要愛護,可以做到經久耐用,而好杯子如果不愛護,一下就可以打碎。比喻淺顯易懂,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願所有的病患者能從這句話中獲得抗病的力量。

治病與養生的關係,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建築的一半材料是用於地基。養生就是保護自己;如果不保護自己,那麼如何蓋得起高樓大廈?因此基礎是十分重要的。正確的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和一旦發生疾病能早期診斷並及時正確的治療是達到健康長壽目的根本保證。

然而目前許多臨床治療的失敗,恰恰是忽略了養生。當然,在治療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時候,三分治和七分養有不同的配合使用方法。在治療急性病的過程中,三分治和七分養要同時配合進行。而治療慢性病首先需要七分養,然後再配合三分治;並且七分養要貫徹在以後的治療過程之中。縱觀臨床治療曆史,一些疾病的難於治愈,正是因為醫患雙方忽視了養生問題;因此製造了大量的臨床治療失敗,也因此製造了所謂不治之症的神話。如果我們現在依然忽視養生問題,那麼大量的臨床治療失敗還要繼續到永遠。當然養生除了根據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體質指導病人采取與之相應的調養措施外,隻要不是絕對有礙患者的康複,還應該鼓勵患者隨自身的感覺去調養自己,順其自然地安排飲食、休息及活動,這也是正確調養的重要方麵。因此建議你自己動手七分養;自己開處方去買開胃湯;自己去買食療用品,自己去糾正錯誤的生活方式。首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然後再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