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一生病,馬上就想到找醫生,服藥物,並且勸他人不要諱疾忌醫,良藥苦口利於病等,都說明求醫服藥的重要性。但這隻是一方麵,但如何養病在某種意義上更具其獨特的重要性,所以“三分治病七分養”這一名言能從古流傳至今是有其科學性和實踐性的。
治病在醫生,養病在自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急病在於治,慢病在於養;三分治病七分養。所以,得病不要急,隻要細心養。養病包括飲食方麵以及精神上的調養。
飲食調養
在疾病恢複期的休養過程中,當首先推粥食類食物,它具有易於消化,富於營養的特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粥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可見粥食對人體的休養康複之作用非同一般的效果。
飲食調養貴在堅持。“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其意是隻要常吃一種很平常的補養食物,日久就能起到增補正氣的明顯作用。
總之,飲食調養在“七分調養”的過程中,將對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治療和康複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切莫忽視。
精神調養
第一,應“笑口常開”。
這是因為對健康長壽者來講,笑是最優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運動。古往今來的老壽星,無不是笑口常開的樂觀者。據現代醫學分析,笑是一種有益於人體的活動,笑一笑可以使人體內的膈、胸、腹、心、肺甚至肝髒得到短暫的體育鍛煉,而且笑能使人全身肌肉放鬆,有利於肺部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的疲勞。
笑是一種原地踏步的運動,能使人延年益壽。
當今世界,對笑也是刮目相看,各種研究笑的機構應運而生。如“笑的天地”、“笑的聯盟”、“笑城”、“笑的廣場”等等。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就有人建議在醫院設“相聲科”,用相聲這門笑的藝術,對一些疾病進行“笑療”,讓病人愉快地笑,在笑聲中忘卻疾病。
第二,避免孤獨,注意交往。
在生活中,應該多與人交往,因為孤獨和孤僻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空虛的痛苦,必然會影響到中樞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使神經—體液的調節失去平衡,免疫係統的防禦機能下降,病邪的入侵也就有了可乘之機。
如果長時間沉湎於此而不能自拔,不僅苦惱難耐,也容易導致對世態嫉憤、對生活冷漠、對他人不滿等消極的心理感受,往往帶來舉動上的自我摧殘,或借酒消愁,或以煙解悶等。可想而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是滋生疾病的根源之一。
為此我們必須注意正常的人際交往,使人增添積極樂觀的情緒,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