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老年肥胖症的治療(1 / 2)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宣布肥胖症為一種疾病。2001年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根據國人體質,製定了適合我國成人的肥胖診斷標準。即體重指數(BMI)<18.5為體重過輕,18.5~23.9為正常範圍,24.0~27.9為超重,≥28.0為肥胖。其中28.0~29.9為Ⅰ級肥胖,≥30為II級肥胖,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身高m)]。

1.老年肥胖症的特點

(1)病因學特點。

老年肥胖症依次是獲得性肥胖症(過食性)+體質性肥胖症(遺傳性)+絕經期後肥胖症+2型糖尿病早期肥胖症。

獲得性肥胖症約占60%以上。因為老年肥胖症多數是中年肥胖的延續。人在45歲後內分泌功能開始出現紊亂,生長激素和性激素分泌減少,生理、心理上發生某些改變,逐漸不愛活動。此時營養條件反而相應改善,所攝入的營養素經氧化所產生的熱能,除消耗外常有剩餘,轉變成甘油三酯儲存在組織中,日積月累,逐漸形成肥胖。加之退休後體力活動進一步減少,而營養不減,致使肥胖症繼續上升。這一類型的肥胖,脂肪主要分布於腹部、臀部及軀幹,脂肪細胞僅呈單純肥大而無數量增生,疾病危險和死亡危險較高。對此,飲食控製和運動有明顯療效。

體質性肥胖約占10%的老年人從小就比較胖,父或母也是胖子,家庭有明顯遺傳傾向,屬多基因遺傳病,叫做體質性肥胖症。脂肪呈全身分布,脂肪細胞增生且肥大,飲食控製無效,肥胖常伴隨終身。

除上述兩類肥胖症外,老年人中女性肥胖症較多,常繼發於絕經期後,為雌激素分泌減少所致,稱絕經期後肥胖症。另外,少數老年人先發胖,隨即出現糖尿病,這類型稱2型糖尿病早期肥胖症,為胰島病所引起。後兩類約占老年肥胖症的30%。

(2)流行病學特點。

老年肥胖症的高峰期在60~69歲。國內外大量數據表明:人類超重肥胖率呈倒U形(即“n”形)分布,20歲後肥胖比例逐步上升,到50~59歲達到最高峰值,60歲後隨著增齡衰老,肥胖症逐漸降低。老年肥胖症的高峰則在60~69歲。例如長沙560例老年人超重肥胖率(BMI≥24)中,60~69歲組為36.3%,70~79歲組為23.9%,≥80歲組為14.8%,這種下降趨勢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65~69歲組超重肥胖(42.4%)最高。這可能是由於退休後腦、體力活動明顯減少,而營養相對改善,多餘熱量轉變成脂肪堆積,以致仍在少數老年人中繼續增重所致。

(3)老年肥胖症並發症的特點

①老年肥胖症是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和痛風等代謝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疾病的80%~90%都先有肥胖症。

②肥胖常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心髒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改變,因而是高血壓、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等首要致病危險因素,有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為證。

③老年肥胖症常易並發乳腺癌、腸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④老年人膽囊炎、膽石症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亦常並發於肥胖症。

有學者認為,肥胖者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骨骼負重增加,故骨密度較高,骨關節病患病率低。但據我們調查所見,骨關節病(含骨質疏鬆)患病率,隨體重指數增加而上升,肥胖者患病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