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中風指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在一個病人身上同時並存,又叫做“混合性中風”。
66歲的孫大爺身材高大魁梧,是一名退休教師。他除了工作認真、處事果斷給人留下個很好的口碑外,還有一個讓人最為羨慕的條件:他雖然年過六旬,乍一看,才像個剛到50歲的人,而且一年到頭不生病,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可就在前幾天的一個早晨,李大爺在晨練中突然暈倒,並且出現口眼歪斜,左側半邊肢體不能動了,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他是“雙重中風”。為此李大爺和家人的思想負擔都很重,他們認為中風本來就是很嚴重、難以康複的疾病,再得了“雙重中風”豈不是更加危險了嗎?
1.冬季寒為中風高發期
每年的隆冬季節都是中風的高發期。由於隆冬時節,人體的生理機能處於低穀。當寒冷刺激頭部,可使腦動脈硬化患者腦血管收縮,血流受阻,供血減少,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而發生缺血性中風。而高血壓患者由於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縮,可致血壓進一步增高,導致血管破裂而發生腦溢血。因此,冬季中風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季節。
中風是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及並發症多為特點的臨床常見病,其死亡率在我國僅次於惡性腫瘤位居第二,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一般所說的中風是指腦血管意外,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受阻(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腦梗塞;另一種類型就是出血性中風,指的是腦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腦血腫和腦溢血。以往要靠臨床表現來區別這兩種類型,所以多認為二者在一個人身上不會同時存在。近些年來由於CT、核磁共振等檢查手段的普遍應用,對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病變能夠清楚診斷和鑒別,從而發現這兩種類型並存的情況並不少見。
2.雙重中風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所謂“雙重中風”就是指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在一個病人身上同時並存,又叫做“混合性中風”,具有以下特點:
(1)多發生於老年人,60歲以上者占半數。
(2)四分之三的病人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病史,且發病之初均有血壓增高的征象。
(3)多數病人在活動狀態下發病,安靜狀態下發病較少。
(4)病人出現偏癱和意識障礙,但都比較輕微。
(5)腦膜刺激征象輕微,即有頭痛、嘔吐、脖子硬等症。
(6)腦脊液改變很少見。
(7)作CT和核磁共振檢查,可見出血病變與梗塞病變共存,但直徑不超過2厘米。
3.雙重中風並不是危險加倍
“雙重中風”是近幾年在應用現代化的檢查手段如CT、核磁共振等後才提出來的,許多人由於不解其意,因而像孫大爺那樣望文生義,就會產生誤解和不必要的擔憂。其實,“雙重中風”的“雙重”並沒有危險性加倍的意思。總體來說,“雙重中風”的症狀比較輕,且死亡率低,愈後較好,所以患者不必為此過分擔憂。不過既然有出血和缺血兩種中風病變存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既不能過多應用降壓止血藥,又不能過早用擴血管和抗凝溶栓藥,主要應采用兼顧兩者的中性治療,這就要由醫生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治療方案,自己切勿濫用藥。一般來說,“雙重中風”應采取以下治療措施,並隨病情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1)中性治療,既不用止血藥,也不用擴張血管藥及活血化瘀藥。
(2)應用細胞活化劑,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複。
(3)根據病情可選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水腫。
(4)當血腫吸收後進入恢複期,可按腦梗塞治療,但一般不用抗凝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