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中年人心理健康亮起紅燈(1 / 2)

據《黑龍江晨報》報道,黑龍江省哈爾濱一家建築公司的職員蘭某,大年初九跳樓身亡。促使蘭某走上不歸路的原因並不複雜,單位年初調整機構,蘭某被調到了新崗位。為此他整天鬱鬱寡歡,心灰意冷之際感到絕望,直至產生厭世心理,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哈爾濱先後發生了中年人由於各種壓力而企圖自殺以逃避現實的事件。其中某大學的一位教授正值壯年,家庭和睦事業有成,本人深受領導的賞識和學生愛戴,可他卻出人意料地服用了大量安眠藥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教授格調高雅的書房裏,他像睡著了一樣伏在寫字台上,沒有隻言片語留給妻女。

有關專家呼籲,社會各界包括單位、家庭和中年人自身,都應該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為自己和他人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1.為何做個心理健康的中年人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維持身心功能的協調、穩定、和諧地發展。才能隨時驅除各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2.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樣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樣不容忽視。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以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蝕,還應具有健全的精神狀態、心理平衡和調節能力,以應付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

人到中年,失去了生理健康是可惜的,而喪失了心理健康則是可悲的。許多中年人因各種原因而忽視了身體健康,輕者中年早衰,重者落下終身疾患甚至“猝死”,而成為“多事之秋”的飄零落葉,給社會和家庭造成重大損失和永遠的遺憾。隻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並能麵向未來,勇於進取,自強不息,有所創造,有所作為,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現代醫學證明,信仰破滅、壓迫感,長期處於應急狀態,多疑、驕傲和自卑、說謊、嫉妒、憂慮、無端恐懼等都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現,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身體健康。一個徒有強建體魄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將會因不適應社會變化而失魂落魄,碌碌無為,也會因不思進取而隨波逐流,在不知不覺中消磨掉銳意進取的雄心,最終被社會所拋棄。

心理健康的標準應是一般人為之奮進的目標。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斯洛,在和米特曼合著的《變態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11條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與個人的成就有“有價值”這種感覺。

(2)適度的自我批評,不過份誇耀自己,也不過份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與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

(4)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幻想。

(5)適度的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特別不應對個人在性方麵的需要與滿足產生恐懼或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