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女,48歲,工程師。平素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多愁善感,比較悲觀。46歲起月經周期不規則,間隔時間延長,月經血量減少。因丈夫久病不愈而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常擔心丈夫會突然死亡,擔心子女會不孝順,日後會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漸漸出現頭痛,心悸,胸悶,失眠,乏力,麵部陣陣潮紅,血壓忽高忽低。曾去醫院各科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但她總認為自己得了嚴重的疾病,變得情緒明顯波動,脾氣異常急躁,常常為家庭瑣事與子女發生衝突。近半年來,又因晉級未能如願,怨天尤人,委屈哭泣,終日坐立不寧,惶惶不安,悲觀厭世。由單位同事陪來心理門診,診斷為更年期憂鬱症。
更年期憂鬱症是指初次發病在更年期,早期多有神經症表現,逐漸發展成情緒抑鬱,焦慮緊張,疑病和猜疑為主要症狀,並伴有植物神經紊亂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本病的發生與此時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功能不穩定和適應環境的應激能力下降有關。因此往往在某些精神因素的誘發下發病。患者病前常具有敏感、多疑、膽小的性格特點。
1.早期特征
(1)生理異常。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胸痛、失眠、多汗、麵部陣陣潮紅、四肢麻木、食欲減退、胃腸功能紊亂、便秘、月經紊亂和性功能減退。
(2)心理異常。表現為敏感、多疑、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等。
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情逐漸加重。表現為情緒憂鬱,坐立不安,搓手頓足,惶惶不安,有大禍臨頭感覺。對細小事過於計較,對自身變化過於敏感,可出現消極厭世觀念和自傷行為。
2.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對疾病的好轉與康複十分重要。首先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質,使患者認識到更年期是一個人從成熟到衰老的轉折時期,是一種自然規律。既然經檢查未發現異常,就應確認自己的各種感受隻不過是自身正常生理變化過程的加劇,從而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次要引導患者傾吐內心的苦悶,要幫助患者分析自己的認識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使患者認識到說話做事要有依據。對於個人的生活事件要冷靜分析,切勿感情用事。注意勞逸結合,增加文體活動,學會自我放鬆,使生活豐富、充實。
3.藥物治療
主要使用抗抑鬱劑,用量不宜過大。一般情況下,可使用多環類抗抑鬱劑,如多慮平、阿米替林、麥普替林。伴有強迫症者,可使用氯丙咪嗪。百憂解是當今世界廣泛被應用的抗抑鬱藥,此外,還可使用佳靜安定、舒樂安定減輕焦慮,使用穀維素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內分泌功能紊亂明顯者,可服用尼爾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