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要警惕頸椎病偷襲(1 / 1)

據調查,原來多發於老年人的頸椎病,目前正在逐年趨向低齡化,從年齡上看,中年人易患頸椎病,40~50歲左右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60歲左右的人群中則達到50%,70歲以上的患病大約為100%。在青壯年中由於長期伏案寫作業,坐姿不正確等不良體位的影響,頸椎病也有發生並有上升趨勢。其中,40歲以下的白領中,頸椎病成了名副其實的職業病。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它主要症狀是頭頸酸痛,活動受限,重者伴有惡心嘔吐,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疼,視力模糊等,所以醫生一般靠臨床症狀,體征檢查,並結合精確的攝像學資料,三者互相印證才能確定診斷。

辦公一族易患頸椎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許多白領在辦公室坐著是習慣於駝背,彎著腰,加上長時間低頭伏案,或抬頭對著電腦,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位或某些特定體位,這樣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前拉老損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所以極易誘發頸椎病。因此,缺乏運動是導致頸肌慢性老損的重要原因。

患了頸椎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對頸椎病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頸椎病是引發多種症狀的元凶,亞健康、早衰、情緒不穩定,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質量。頸椎病也是引起血壓不穩,心腦血管病及慢性五官科疾病的重要原因,引起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等,可引起慢性胃疼、胃腸功能紊亂。

全國每年近一百萬腦血管病人中,26%是因頸椎病而誘發。這是由於基底動脈受壓,造成腦供血不足,長期維持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頭暈、手足麻木、走路不穩,甚至發生腦血栓、腦梗塞,有些病人可因此導致偏癱。如不及時治療頸椎病,就會惡化為中風偏癱等嚴重後果。

當一些患者經常出現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眩暈、惡心、嘔吐、失眠、煩躁或有精神抑鬱、視力及聽力障礙、味嗅覺及皮膚感覺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而又久治無效時,不妨查查頸椎,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頸椎從生理解剖講,有上、中、下三個交感神經結,很容易引發多種疾病。由於頸椎病變造成脊髓、神經等的刺激和壓迫,病人可能出現癱瘓和大小便障礙,病程較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癱瘓;脊髓型頸椎病可以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癱瘓或大小便障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個別病人在出現其他症狀之前,首先出現下肢發硬,行走不穩,走起路來頭重腳輕,猶如在海綿上行走一樣,這些往往是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

頸椎病症狀複雜多樣,很多患者對此病認知模糊。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有了頸椎病症狀,切忌麻痹大意,一旦診斷明確後,治療期間還要配合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良好心態。由於病情常有反複,患者一方麵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一方麵防止得過且過,放棄積極治療的心態。

(2)加強頸肌鍛煉。頸椎病本身是一種推行性病變,加強對頸部的保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傷。加強頸肌鍛煉、每日做頸部保健操,對恢複健康也有好處。

(3)注意適當休息。適當的臥床休息,能幫助頸部肌肉放鬆,減輕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有利於神經等組織受壓緩解。

防治頸椎病有以下幾點:

(1)改變不良的工作習慣,加強頸椎、腰間肌肉的鍛煉。如工作半小時左右,抬起頭並向四周輕輕活動頸部,切忌超過2小時的保持低頭工作。

(2)每天堅持做1~2次頭頸部運動,包括前屈、後伸、左右旋轉運動,這樣可預防頸椎間隙變窄及生理曲度的變直。電腦跟眼睛要保持適當距離。

(3)看電腦屏幕時不要仰視,最好平視,稍微俯視也可以。

(4)注意頸後部肌肉鍛煉,不妨每隔2小時,離開辦公桌一會兒,自然站立,雙手交叉放在頸部,雙手往前使勁,頸部往後使勁,每3~5秒為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