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郝先生在一家外企做部門經理,兩年前,他開始感覺脖子偶爾發硬,背部酸脹。起初,他以為是累的,沒有在意。但沒想到症狀越來越重,最後發展到頸部活動受限,上肢也覺得沒勁兒,有時還出現麻木感。他曾到一些專科門診進行理療、牽引,也吃過不少藥,但症狀時好時壞。某天,他的症狀突然加重,稍一動就頭暈、惡心,兩腿站不起來,臥床休息一個多月,症狀仍不見緩解。他來到某醫院骨科求治,被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骨科專家采用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射頻消融術為其進行治療,前後大約20多分鍾,手術順利結束,沒有刀口,不用縫合,折磨了他兩年多的病痛即被祛除。當天晚上,已經臥床一個多月的郝先生開始下床活動,三天後康複出院。
專家認為,頸椎病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像郝先生這樣30多歲出現頸椎病的人逐漸增多,頸椎病的發病人群正在逐步年輕化。究其原因,這與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有直接關係。因此,年輕人要注意生活細節,不要給頸椎病埋下隱患。
1.伏案時間長是造成頸椎病的“禍首”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由於頸椎間盤變性或突出、頸椎間隙變窄、關節囊鬆弛以及出現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鄰近的頸脊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脊前動脈和頸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一係列臨床症狀,如脖子發硬、發僵,上肢發沉、無力,並伴有進行性肢體麻木及運動障礙,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
據調查,30多歲左右的年輕人頸椎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從事文字工作的比較多,如記者、辦公室人員、白領職員、打字員,特別是長期用電腦的人員發病率較高且大都比較年輕,甚至剛剛十多歲的中學生也出現頸椎病。
專家分析,頸椎病發病年輕化的原因與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有直接關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坐的時間越來越多,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特別是白領有車族,上班坐辦公室,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很少。加上精神壓力大,工作緊張,長期伏案,有的在電腦前一坐幾個小時,導致頸肩肌過度疲勞。另外,伏案時姿勢欠妥導致椎間隙炎症水腫,嚴重的造成頸椎間盤膨出。
2.壞心情和不良生活習慣連累頸椎受傷
頸椎病是一種後天性的疾病,應該以預防為主,從年輕時期就引起足夠的重視。
(1)要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好心情。心胸要開闊,心情要開朗,有什麼不順心的事經常找朋友聊一聊,不要悶在心裏。有研究表明,長期壓抑感情,遇事不外露,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以往,頸肩部容易疼痛。
(2)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與人說話、看書、操作電腦時要正麵注視,保持脊柱的正直。睡覺時要選擇合適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宜。不要躺著看書、看電視。
(3)要加強體力鍛煉,盡可能少坐多動,能走路的不要騎車,能騎車的不要坐車。特別是有車族和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員,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鍛煉,尤其注意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可做一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爬山、遊泳對預防頸椎病效果較好。
(4)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操作電腦以及從事刺繡、繪畫等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動靜結合,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站起來做做工間操,活動活動四肢、頸椎,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防止勞損。如果發生頸、肩、背軟組織勞損要及早進行治療,防止發展為頸椎病。
(5)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涼。注意避免頭頸負重物和頸部劇烈轉動。不要用電風扇和空調直接吹,乘車或運動時注意頸部保護,避免急拐彎、急刹車或突然轉頸。
(6)要防止酗酒。酒精會影響鈣質在骨上沉積,影響各種營養成分吸收,使人們易患骨質疏鬆症、骨質軟化症,加速頸椎退行性病變。
(7)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功能,可在醫生指導下合理地少量服用,以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蛻變的作用。
3.治頸椎病不要亂投醫
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方法進行保守治療,包括中醫中藥、牽引、理療、按摩等,但一定要選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迷信所謂的“祖傳秘方”,不要隨便找那些不懂醫術的人按摩。不正規的按摩會造成組織嚴重粘連,加大以後治療的難度,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導致截癱。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可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