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關節炎患者已超過1億,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此類疾病中最常見的是骨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及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作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嚴重者可喪失全部活動能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達到兩年者,其骨破壞率即為50%,病情嚴重者壽命大約縮短10~15年。
1.骨性關節炎並非老年人“專利”
曾經隻是在老人中才存在的症狀,如今也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骨性關節炎發病與關節損傷、過度使用和畸形等因素有關。如果關節受過傷,或長期從事某種固定姿勢的職業,骨性關節炎發病就會提早到三四十歲,甚至更早。比如:計算機操作人員、會計易得頸椎病;出租車司機、裝卸工人易得腰椎骨質增生;長時間伏案工作或織毛衣易得網球肘等。
許多人以為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10歲以上的人,凡是承受重量的關節都會發生變化。隻要生活習慣不當,運動方式不正確,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會患關節炎。
2.早期症狀:關節酸脹
骨性關節炎的早期信號並非很明顯,往往是在較大活動量之後發現有隱痛感,疼痛是逐漸發展起來的,不會是很突然的痛,個別病人會有突然加重的疼痛。
有的晨起關節僵直,有的是活動後感覺關節部位發紅、發熱、腫脹或疲勞,有的感覺活動肘關節支撐力不足,關節酸疼,陰天、受涼、過度勞累後會加重。另外,有些人在下台階或蹲下站起時有疼痛感,而走在平路上卻沒什麼感覺。所以發現這些症狀時就應警惕是否患有骨性關節炎了。
3.適當活動減少關節痛
預防和減輕骨關節痛的正確方法應是:保持適當體重,適時補鈣,鍛煉身體,強肌健骨。因為身體越重,關節的負荷越大,加速關節間軟組織的磨損,易引發骨性關節炎。缺鈣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引發上述病症。
許多人認為,關節痛時應該減少活動來保護關節,但是,缺少鍛煉有可能造成骨關節過早退化,除正規治療外,適當的鍛煉也有助於康複。
但對於髖、膝等關節,應避免負重、登高、遠行、蹲起、跳躍等活動,可酌情選擇散步、慢跑、騎自行車、遊泳等運動;對於頸、腰椎骨關節炎,應避免久站久坐,並進行頸、腰部鍛煉;手骨關節炎,可進行抓握等鍛煉。
4.美麗“凍”人,老寒腿找上門
如今的年輕人,雖然生活好了,但也要注意科學膳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嘴上過癮亂吃食物,或作息無規律、晨昏顛倒,都是“自殘”的行為。還有一些年輕女性,深秋時節依然短裙飄飄,雖美麗卻“凍”人,老寒腿就會主動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