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髒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發生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患者發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髒疾病表現,但猝死的發生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相當數量的心髒病患者可能會以猝死作為首發表現。猝死事件一旦發生,存活機會甚低,是直接危及人類生命的一大殺手。
各種心髒病均可導致猝死,但以冠心病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國家可能占心髒病猝死原因的70%~80%,約20%~25%的冠心病會以猝死為首發表現。發生心髒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心髒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數各種心肌病。此外一些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如長QT綜合征、Brugade綜合征、馬凡氏綜合征等是猝死的原因。
心髒病導致猝死的直接過程是急驟發生的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顫。此時心髒停止收縮,失去排血功能,醫學上稱之為心髒驟停。這類心律失常自行轉複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時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複蘇。簡單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複蘇術——即心髒擠壓和人工呼吸。盡管如此,醫院外死亡率仍高達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除顫治療——即用直流電電擊顫動的心髒使其轉複為正常心律。
預防心髒性猝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增強定期查體及治病意識,及時發現及治療各種心髒病。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勞逸結合、健康飲食,進行有規律的有氧運動。
(3)經常測量血壓,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4)控製體重。
心髒性猝死表現為呼吸停止和心髒驟停,其臨床特征主要是突發意識喪失、暈倒、抽搐、大、小便失禁、大動脈搏動消失,在20~30秒的短暫呼吸後,呼吸停止。發作前可以沒有任何預兆。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做好早期檢測和及時搶救呢?
(1)早期檢測手段。
①動態心電圖:篩選和24小時檢測心肌缺血事件和惡性心律失常。
②大動脈僵硬度檢查,早期檢測大、中動脈彈性,以預測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③直立傾斜試驗:暈厥的鑒別診斷及血管性暈厥診斷的“全標準”。
④冠狀動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和決定是否需要幹預的“全標準”。
⑤心髒電生理檢查:是診斷惡性心律失常及療效評價、預測的有效方法。
(2)搶救措施。
要十分強調“分秒必爭”的搶救是複蘇成功的關鍵。最佳黃金搶救時間為4~6分鍾。對心髒性猝死的病人,除立即撥打“120”電話外,不能等待醫生,要立即就地搶救。無論何種類型,應盡快使病人就地平躺、迅速掏出咽部嘔吐物,並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①心前區用拳叩擊:拳擊力中等,連續3~4次,心跳可能因此而恢複。若無效,應立即進行胸外心髒按壓及人工呼吸。
②胸外心髒按壓: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墊木板於其背下,施救者將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處,右手掌重疊於左手背上,兩手十字形交叉,兩臂伸直,借體重力量加壓,每分鍾有節奏地擠壓100次。
③人工呼吸:解開病人的衣領及腰帶,使患者頭部後仰,一手將患者的口張開,另一手捏緊患者鼻子,施救者深吸一口氣,向患者口中吹氣,每分鍾15次,如1人在場,先胸外按壓6~7次,後吹氣1次,循環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