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一早起身,覺得很不舒服,或是頭暈乏力,或是腰酸背痛。去醫院,CT、B超一番折騰,醫生的結論,你什麼問題也沒有。於是,你認為醫生無能,根本是在敷衍自己;醫生認為你無理取鬧,疑神疑鬼。
其實,你們兩人都沒有錯,你隻是處在了“亞健康”的狀態,即“未病”,而並沒有真正得病。
“亞健康”是指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症或“第三狀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完美狀態,而不隻是身體無病。根據其在全球範圍內的一項調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的隻占5%,被診斷患病的(第二狀態)不足20%,有75%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即“亞健康”狀態。其特點為上麵所說的“自感不爽,檢查無病,但活力降低,功能減退”。“第三狀態”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
由此看來,“亞健康”存在已久,以前常說的“疑心病”就可能是“亞健康”的反映。隻是,現在都市生活的緊張和快節奏使得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科技的進步也使得人們越來越注意到了“亞健康”的存在。有調查發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20歲至45歲之間。
“亞健康”的危害當然是會向疾病轉化,但它最大的危險則在於人們對此的漠不關心和忽視,尤其是年輕人。雖說它同時存在向健康轉變的機會,但畢競向健康轉變需要長期的努力,而轉變為疾病則是不知不覺中的自動發展。所以相比較之下,由“亞健康”轉向健康是需要一番努力的。
一方麵掉以輕心,另一方麵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使得日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仍呈上升趨勢。有專家預言,“疲勞”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更麻煩的是各國醫學家對“亞健康”進行了研究,但他們至今未發現特異的致病因素,現有的醫學對“亞健康”還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渾身無力、容易疲倦、頭腦不清、思想渙散、頭痛、麵部疼痛、眼晴疲勞、視力下降、鼻塞眩暈、起立時眼前發黑、耳鳴、咽喉棄物感、胃悶不適、頸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發涼、手掌發黏、便秘、心累氣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暈車、坐立不安、心煩意亂……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統稱為“不舒服”的情況,以往的應付之策就是休息一下。而且一般休息之後,這些症狀都會消失,所以我們才會不以為然。但如果某個或多個症狀經常出現,甚至愈演愈烈,就值得警惕了,黃牌己經亮出,需要你采取措施。
過度勞累、嗜煙酗酒、飲食無規律、運動不得當、甚至居住環境通風不暢等等都可能導致“亞健康”。說到底,任何違背自己身體規律的行為都會一點點地攻占你的健康堡壘。小的傷害一時不會發作,但會積累,等到發作的時候,也許就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亞健康”畢竟還不是病,至少用不著“談亞色變”,隻是希望讓年輕人了解“亞健康”不應該被忽視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