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是左腦,現在是右腦時代(2 / 2)

傳統智慧更注重左腦思考,右腦思考有用但仍是次要的。但是,丹尼爾則表示,情況發生了變化,以前,左腦思維像是司機,而右腦像是乘客,現在,右腦思維突然掌握了方向盤,控製了油門,決定我們將要去哪兒,怎樣去。左腦思維的智能可以通過大學入學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等方法測試出來,這種能力依然必要,但已經不夠用,相反,右腦思維常常被輕視和忽略,藝術性、共情能力、長遠眼光、追求卓越等能力決定未來誰主沉浮。

事實的確如此,30年前,人們的普遍看法是,經濟的基礎不可能是服務,隻能是製造業。沒人“預見到會出現搜索引擎優化師、網頁設計師、經理人培訓師或納米技術人員。如果我們拘泥於現狀,就會遭受想象力匱乏之苦。我們過於低估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適應力。”也許,未來“將出現我們想象不到的行業和語言描述不出的職位”。

在丹尼爾看來,完美的右腦能力需要具備有六種感覺,這是一種獨特的角度,也許丹尼爾比我們更了解右腦。他總結的六感分別是:不僅要有功能性,還要有設計感;不僅要有爭論性,還要有故事感;不僅要有專業性,還要有交響能力;不僅具有邏輯性,還要有共情能力;不僅要有嚴肅性,還要有娛樂感;不僅要累積,還要有意義感。

這些右腦修煉洋洋灑灑,係統而專業,但對中國人而言,似乎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不妨看看一位華人導演對右腦修煉的理解,他提出的概念是創意學,這就是賴聲川。

賴聲川是台灣著名戲劇導演,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戲劇學博士,創立戲劇工作室“表演工作坊”,曾以《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並編導舞台劇27部、電影兩部、電視影集三百集、劇場作品22部。2006年籌拍大陸版《暗戀桃花源》話劇。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設“創意”講座的賴聲川,一直在推廣創意學,和丹尼爾的觀點類似,賴聲川也認為,創意是可以學習的,而且人人都是創意家。賴聲川的右腦是這樣被啟動起來的:

√賴聲川的創意是學來的,不是本身就會的。在賴聲川看來,那些認為說創意不能學的人,是因為實在不夠了解創意過程中到底發生什麼事。

√什麼是“創意模式”?就是活在一種狀態裏,讓人生中的任何遭遇、任何經驗、任何情緒、任何感受,都成為創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間任何事物的運行,都可能隱含著創意的秘密。

√從小到大,大家受的教育都在教一些“附加價值”。所有的技術、知識,都是附加在本體上的好東西,本體得到許許多多有價值的附加品,但問題是,“本體是什麼?”已經無人討論。

√賴聲川的“創意金字塔”中。左右兩端是“生活”和“藝術”兩個領域,分別進行兩種性質不同但功能相連的方法,“智慧”與“方法”。它們各自聯結到底層更大的神秘之泉,創意的源泉。

√創意決不僅僅是技巧上的進步,如果不在精神上、在心靈上、在自我的改造與轉化上下工夫,創意永遠不會有太大的價值。同樣,利他的精神會讓創意變得更美好與雋永。

√創意最重要的就是動機。這也牽扯到商業或藝術,動機到底是什麼?如果主動機是商業,你說它不對嗎?不管做舞台劇、做電影、做電視、做歌劇,賴聲川都要檢查自己的動機。有一位老師說,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