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為了簡化生活,謝絕應酬,搬離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在一個十平米不到的空間裏,淘汰不必要的家當,隻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隻做伴的狗。瑪麗忽然發現,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麼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隻是給人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許多朋友不解地問她:“你為什麼都不愛自己?”她回答:“我現在是從內在愛自己。”
一個人在自己覺得不堪重負的時候,應當學會“減法”,減去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有時候簡單一點,你反而會覺得生活得更踏實。
心態平衡木
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當你覺得生活不堪重負時不妨學會“卸載”,將自己的煩惱一筆勾銷,讓自己的心態“歸零”。
§§§第三節放棄生活中的“第四個麵包”3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後,即使羚羊從它身邊經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瑞士奶牛也是一樣,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它就會閑臥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地反芻。
有一位作家非常讚賞非洲獅子和瑞士奶牛的生存哲學,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麵包,那麼你為第四個麵包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王立有一個做醫生的朋友,幾年前到一個賓館去開會,一眼瞥見領班小姐,覺得她貌若天仙,便上前搭訕。領班小姐莞爾一笑,用一種很不經意的口氣說:“先生,沒看見你開車來哦!”這個朋友聽完後如五雷轟頂,大受刺激,從此立誌加入有車族。
後來王立和這個朋友在一起吃飯,幾杯酒下肚之後,這個朋友告訴王立,準備把開了一年的“昌河”小麵包賣掉,換一輛新款的“愛麗舍”,然後又問王立買車了沒有,王立老老實實地回答還沒有,而且在看得見的將來也沒有這種可能性。
這個朋友同情地看著王立:“唉!一個男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開過車,那實在是太不幸了。”
這頓飯讓王立吃得很惶惑。因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買輛“愛麗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攢上好幾年。更糟糕的是,若他終於有一天買上了汽車,也許在他還沒有來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時候,一個有私人飛機的家夥就會同情地對他說:“作為一個男人,沒開過飛機太不幸了!”那他這輩子還有救嗎?
這個問題讓王立坐立不安了很長時間。如何挽救自己,免於墮入“不幸”的深淵,讓他甚為苦惱。
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聽到了在台灣創立慈濟醫院的證嚴法師在一次講法時說的一段話:有菜籃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人生的真味存在於諸如提籃買菜這樣平平淡淡的經曆之中。我們時時刻刻擁有著它們,卻無視它們的存在。
王立恍然大悟。原來他的這個醫生朋友在用一個邏輯陷阱誤導他:沒有汽車是不幸的;你沒有汽車,所以你是不幸的。但這句話的大前提“沒有汽車是不幸的”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汽車”與“幸福”並無必然的聯係。
在一個成功人士雲集的聚會上,王立激動地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不生病,不缺錢,做自己愛做的事。會場上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成功隻是幸福的一個方麵,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們對“成功”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總是沒完沒了地追求來自外部世界的誘惑——大房子、新汽車4、昂貴服飾等。
盡管人們可以從成功的某些方麵得到快樂和滿足,但是無止境的追求最終帶給人們的是患得患失的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歎道:這兒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表麵上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與我們的幸福並沒有太大關係。
我們對物質不能一味地排斥,畢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質生活之上的,但我們也不能被物質所束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