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品味生活,思考人生(1)(2 / 3)

在葬禮上,你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甚至產生轉瞬即逝之感,這種感覺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更從容地繼續以後的生活。這讓我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朋友身上的真實故事。一天,她坐公交車去上班。本來既可以在A站也可以在B站換乘,而且她平時幾乎都是在B站下車再換另一輛公交的。結果那一天,不知道怎麼回事,她鬼使神差地在A站下了車。看著自己剛剛乘坐的那輛車緩緩開過去之後,她就上了另一輛平時不怎麼坐的車。坐著這輛車僅僅駛過兩站後,她就遇見了自己剛剛才從上麵下來的那輛車。那輛車出車禍了!撞爛的車身、殷紅的鮮血、痛苦的哭泣一下子擠占了她大腦所有的空間。她不知道那一刻自己是否還有呼吸,心是否還在如常地跳動,原來生命這麼易逝!從此以後,她告訴每一個朋友,趁現在還好好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珍惜生命,善待身邊的人,還有就是盡情享受人生,千萬不能在失去的那一刻再後悔莫及。

生命是由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組成的,要學會珍惜生命,我們就得懂得如何珍惜時間。時間最是公平也最是無情的,它不會偏愛任何人,不管我們有多麼重要的事情,它從來不會網開一麵。我們能做的不是增加時間的長度,而是拓展它的寬度。請在有限的時間裏,學會提高自己的效率,把時間用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據全球市場信息權威機構TNS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花掉44%的休息時間泡在網上,這個數字幾乎是丹麥人的三倍。而這些時間又有大部分是花在聊天、偷菜等事情上麵。如果我們把做這些事情的時間減少,多陪陪身邊的家人,或者看看書,或者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那麼每天睡覺時我們就不會覺得這一天過得那麼空虛了。生命本來就應該有更多不同的色彩和價值。

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很可貴。請不要以工作忙碌為借口,理直氣壯地拒絕父母希望你去看看他們的請求;請不要以自己的心情不好為理由,衝動地向家人或朋友發一頓無名火;請不要因為生活的疲倦而對別人的困境視而不見;請不要放棄每一個舉手之勞就可以幫助他人的機會。當我們付出更多的愛給他人時,生命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快樂。

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盡情享受這唯一一次的人生。享受人生,你可以去瘋、去玩、去鬧,同時也擔負著責任帶給你的沉穩和踏實,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那就留出足夠的時間去發展這些愛好,讓自己做喜歡的事情,如魚得水。如果你深愛著某個人,何不大聲地表白,成不成功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你沒了遺憾。努力工作,享受工作帶給我們的成就感。每一個人都有讓自己過得幸福的權利。

年輕人要去參加一次葬禮,真切地感受一下人們對死亡的態度。然後思考一下,生命如此短暫,匆匆一生,你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假如生命即將結束,你會不會有一些遺憾?那麼這剩下的一段人生路,你又該如何走過?

學一些參加葬禮的禮儀

出席葬禮究竟怎樣做才最得體?一句話:慎言慎行。參加葬禮或吊唁活動時,男女均應穿黑、藍等深色服裝,男士可內穿白色或暗色襯衣,女士不應塗抹口紅,不戴鮮豔的圍巾,盡量避免佩戴飾物,如需要可考慮白珍珠或素色飾品,避免佩戴黃金飾品。關懷及安慰對於亡者的親屬很必要,但號啕大哭應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一般可以說:“這真令我悲痛,請節哀順便”、“這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請保重身體”。葬禮上忌諱使用“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彙。葬禮都是肅穆的,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出你的誠意和風度。

03 傾聽老人的心聲,品人生智慧

年輕人閱曆少,年輕氣盛,他們所缺乏的是老人身上的沉思和睿智,正如作家培根所說:“一般來說,年輕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所有的果實,都曾經是鮮花;然而,卻不是所有的鮮花都能夠成為果實。如果有機會,多聽聽老人的故事,這對於你的成長和成功會有很大的幫助。

曾經聽過這樣一段對話:

一個年輕人對一個很落魄的老人說:“我知道你年輕的時候也像我現在這樣輝煌過,但那都是過去了。”

老人說:“人的一生都有過輝煌和落敗,輝煌別自驕,落敗別自責,快樂地活一生才最重要。”

年輕人聽後說:“看見你現在的樣子,就能知道我以後也會這樣的,太淒涼了。”

老人樂嗬嗬地說:“任何事物都是有新就有舊,有起就有落,記住,把握現在,做好現在。”

年輕人聰敏、靈活、時尚,而老年人則更睿智、沉穩、豁達,他們身上有著歲月的積澱。現在的年輕人,有的還在學校讀書,有些剛剛步入社會,涉世不深,都可以找個時間去拜訪一位老人,和他們進行一次詳細的對話,也許他們身上的經曆會感染你,也許他們的精神會讓你有所觸動。不管如何,去聽聽他們的故事,聽聽他們的想法,對你一定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