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以一開頭的成語接龍 (3)(2 / 3)

事倍功半: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半籌不納: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

納履踵決:納,穿;屨,鞋;踵,腳後跟;決,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後跟。形容衣著襤褸。

決一雌雄:雌雄,比喻高低、勝負。指較量一下勝敗高低。

雄心壯誌:偉大的理想,宏偉的誌願。

誌美行厲:誌向高遠,又能砥礪操行。

厲兵秣馬: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

詩詞小遊戲

走出大迷宮

池魚之及池爛而羊補不可顏微逐顏宗明薄雲南地轅適楚可香惜成其出有禍得星高本宣班出敗名裂

讀典故學成語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麵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有一個很有軍事指揮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韓信。他先是參加了項羽領導的起義軍,但項羽並不重用他,於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他通過數年的征戰,指揮軍隊攻克了秦朝的國都並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了漢朝皇帝後,擔心手下的功臣們謀反,對韓信也逐漸失去了信任,於是設計將韓信抓了起來,但是並沒有治罪,隻是降了韓信的官職,又將他從監獄裏放了出來。韓信知道這是劉邦畏忌自己的才幹,所以心裏悶悶不樂,經常推說有病而不去上朝。

劉邦明白了韓信的心思,於是就常常找韓信聊天,討論國事,並談論朝中各位將領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統率多少軍隊呢?”韓信回答說:“陛(bì)下最多能統率十萬人的軍隊。”劉邦接著問道:“那你呢?”韓信從容地回答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爾!”)劉邦笑道:“既然你帶兵打仗越多越好,為什麼以前還是被我逮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您雖然不善於帶領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於率領和指揮將領,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劉邦聽了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