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軟件業最寶貴的就是人才(3)(1 / 1)

在尹小山看來,王文京和蘇啟強的分手是他們不同的事業追求造成的。王文京更在意把眼前的公司經營好,專注於目前的事業;而蘇啟強似乎天生是個創業者,在不斷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價值滿足。

正因此,在公司有了初步發展之後,兩人在公司的發展路徑上產生了分歧。王文京依舊認為當初的夢想還大有可為,應該堅持做下去,而蘇啟強則認為做軟件連鎖銷售會更有潛力。就這樣,在當時滿是機會的中關村裏,這兩個商業取向不同的創業者最終走到了分手的邊緣。

對於這場分手,王文京有如下的表述,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多少理解當事人的心態與處境。

“1993年時,蘇總覺得建立軟件銷售平台是一個機會,希望做一做,開頭我也參與了一些討論,但後來我還是希望把精力專注在軟件產品上,專心做產品開發商,不想再搞多元化了,因此後麵我就不再參與了。”

“大家對公司後期的發展有不同的認識,就按照各自的思路分開去做,不一定非要綁在一起。就蘇總而言,合作這麼久,他也希望有一個獨立發展的機會。這很好。”

但是兩者的分手,在業界還是產生了不小震動,引起了巨大關注,直到今天,還是有不少人渴望得到一個新的解釋。

這不純然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而是因為商海中的分手很多時候是一種內耗式的鬥爭,對一個企業來說往往非常的致命。

創始人的分手之所以會讓成長的公司受到很大傷害,以至於公司中途夭折,在很多時候是因為利益的爭奪。可以想象,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在創業最初並沒有很清晰的產權製度概念,甚至創業兄弟之間覺得談錢很俗。但是當企業發展起來,開始有了盈利,人性的各種暗麵的因素就開始蠢蠢欲動。而缺乏明確產權劃分的公司必然也缺乏明確的利益分配方式,這也就進一步導致公司創始人之間的矛盾。矛盾一旦壓抑到爆發的時刻,勢必會產生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多數時候,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不惜拚個魚死網破。這最終也就釀成了一個個新興公司的死亡。

但是,王和蘇的分手沒有掉入這個惡性的邏輯之中。他們的和平分手在中關村成為一段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由於蘇啟強在用友占有了很大的股份,和王文京的大致相等。因此,分家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用友未來的發展走向。

由於蘇要開創的事業是連邦軟件連鎖,所以王文京選擇了把蘇啟強的用友股份買回來。

王文京後來是這樣說的,“蘇總在用友占很大的股份,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把他的股份買了回來,用友為此付了一筆規模不小的現金,用友是我們共同創業的一個成果,該是蘇總的就是他的。”

“對我來講,支付一筆規模比較大的現金給公司的財務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是保有了用友這樣一個品牌和公司基礎;對蘇總來講,有了這樣一筆資金去創辦連邦也有了一個基礎。這樣都很合適,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分手。”

兩者各取所需,分手分得幹脆利索,似乎一切水到渠成。如果你不了解商海中因為創業者分家而導致的企業悲劇的話,你可能就無法理解其中的可貴之處。能夠讓分手達成雙贏的局麵,這得益於用友一開始選擇的股權結構足夠清晰,更得益於王文京和蘇啟強在利益分配上的明智和理性。這兩點在很多分手企業中往往是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