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後來王文京所總結的,他把用友的代理營銷體係的建設歸功於吳鐵;把用友最成功的軟件UFO歸功於蘇啟強;把財務軟件市場的教育和培植歸功於自己當時的競爭對手先鋒;把用友發展迅速歸功於軟件作為朝陽產業的拉動;王文京好像沒有把什麼歸功於自己,但他做成了用友。
盡管王文京看起來像是一個“將將者”,但是在早期建立自己的創業體係時,還是遭受了一次很大的打擊,那就是與蘇啟強的那次“分手”。
二、王蘇的分手,好聚也好散
20年前的IT,還處於一個野蠻生長的年代。那個年代,中國正處於一個激烈的轉型年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軌跡在中關村這麼小小的一隅劃下清晰的痕跡。在需求爆發和供應短缺的年代裏,創業的衝動侵襲著每一個渴望自由的靈魂。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最需要無疑就是創業的衝動,因為經濟發展需要無數的種子。但對於剛剛有點起色的創業公司來說,員工的離去可能就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了。
在中關村一波接一波的創業激情中,用友同樣承受著人才流失的痛楚。1992年,用友成立將近5年。此時的用友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王文京稱之為“青春期綜合症”。
“公司在上升,規模在擴大,綜合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出問題。1992年,我們公司也出現過人員流失,金蜘蛛前期的主要骨幹基本上都是從用友去的。開始我心裏比較難受,後來,我考慮清楚了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能否在這種情況下不為此所困,能夠繼續把公司向前推進。”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王文京在人才流失方麵經曆了一個很大的內心起伏過程,最終把握到了行業人才流動的規律,進而使企業在用人方麵日趨成熟。
然而,就在漸漸適應人才流失的痛苦之時,一場公司創業元老的分家把用友推到了一個生死考驗的關頭。
那就是在IT軟件業界那場著名的分手,即王文京和他的創業搭檔蘇啟強的分道揚鑣。以下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分手的情景。
《英才》曾這樣描述他們的早期關係,“軟件企業的發展軌跡是一浪接著一浪,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市場份額重新劃分的時刻,每一次劃分都是驚心動魄的時刻。一個軟件企業,跳上一個浪尖很容易,把握兩個浪潮也並不難,難就難在幾個浪頭都要把握住,而王文京、蘇啟強並肩作戰,一個運營,一個開發,使‘用友’勇立潮頭。”
“白天出去做推銷或者上門給用戶做服務,晚上回來加班程序搞開發,每天忙到淩晨後,吃睡都在擁擠的辦公室。”這樣的狀況是中關村早期創業者的典型寫照。當時的王文京和蘇啟強也是如此。
從軟件開發、維護到市場拓展等全部的工作,王文京和蘇啟強兩個人包攬。如果確實要在當時把他們和中關村的小商小販區別開來,那就是他們擁有的技術背景。
時間一晃到了1990年,“用友”發布了兩款產品:王文京開發的90版用友賬務軟件、蘇啟強負責開發的UFO財務報表軟件。而後者開發的軟件被認為是用友軟件崛起的代表。就是這麼兩個一起打拚商海的兄弟,在1994年決定要終結他們之間商業上的合作關係。
雖然王文京在後來的不少公開場合裏,總是這樣描述兩者的關係:“我和蘇啟強是好朋友,直到現在還是很好的朋友,現在兩家公司還是合作夥伴。”但我們還是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最終在事業上分道揚鑣呢?這場分手對用友的影響又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