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者,器之。
--《論語?顏淵》
一、用友的創業元老們
當我們身處某種創業的衝動或是希望解決問題時,我們似乎總是習慣於想到周圍的人,遠親不如近鄰。正如著名管理學家南希?狄克遜所南希?狄克遜(Nancy
M.
Dixon),華盛頓大學管理科學教授和項目主任,同時擔任德克薩斯大學澳斯汀分校人力資源開發專業全職研究生導師。著有《共有知識--企業知識共享的方法與案例》。注意到這個現象:在伊拉克戰爭中,人們更相信也更容易接受處境相同的人提供的建議。
戰場如此,商場也是如此,正所謂“商場如戰場”。因此,對於一個想創業、實現自己一番抱負的有誌者來說,如果能找到一個誌同道合的好友或同僚一起創業,無疑是人生幸事一件。
在大多數成功的創業故事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創業者們在一開始就會經驗性或習慣性地找一些“處境相同的人”合作,譬如Google的兩位創始人。在王文京草創用友和發展用友的過程中,他也找到了很多優秀的合作夥伴。他們一直堅持著,為當初年輕的夢想一起奮鬥著。
在談論王文京的創業故事時,不少人有一個共識:即如果王文京沒有找到蘇啟強,或者說王文京找到的是其他人,王文京的用友傳奇或許是另外一番風景。
在用友草創期,還有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吳鐵。他也是王文京的同事,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務司工作。他和王文京、蘇啟強一起組成了用友最早的“三駕馬車”。他們是這樣分工的,王文京負責公司的全麵日常工作和對外聯係,任總經理;蘇啟強負責產品開發和生產;吳鐵負責市場營銷和產品銷售工作。後兩者同任公司副總經理。
由於後來對公司發展方向的意見分歧,1993年,蘇和吳離開用友,建立了北京連邦軟件發展公司,試圖開拓軟件連鎖銷售事業。當時,用友創始人的分手對用友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舊的三駕馬車很快被新的三駕馬車所取代,那就是王文京、郭新平和吳政平。這三個人在用友被並稱為“三老”,作為用友的“創業三元老”,他們三個人在用友今後20年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極大的穩定作用。
郭新平是吳鐵的大學同學,在1989年加入用友軟件服務社之前,他在財政部財稅改革司工作。郭新平通過對王文京他們的了解,以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考慮,一如幾個月前的王文京,離開了機關,加入了這個創業團隊。而吳政平是王文京的大學同學,加入用友前在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財務處工作。
從用友創業的幾個元老來看,不難發現,他們都是一群有著夢想的年輕人。他們都敏銳地認識到了市場對財務管理軟件的巨大需求,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財務管理軟件的商業化時代。正如序言中所寫的,他們是“會計風暴”成就的財富英雄。“沒有會計電算化,就沒有財務軟件;沒有財務軟件,就沒有用友公司。”
王文京創業經曆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創業需要誌同道合的人,很多人都能看到創業的機會,但是真正找到誌同道合的人並去把握到機會的人非常少。從這點來說,王文京不僅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更幸運的是他找到了他的創業合作夥伴。
無論早期的三駕馬車,還是稍後的三駕馬車,在用友的發展史上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蘇啟強負責開發UFO財務報表軟件被認為是用友的崛起軟件;吳鐵探索和開創了用友的渠道分銷模式,使用友軟件能夠很快打開市場獲得成功;還有吳政平幫王文京找到創業的5萬塊啟動資金,並在後來的公司經營中一直為用友財務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