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圈就是能力。意思是說在這個領域裏麵你有沒有相應的能力,或者你是否決定去建立這個能力。
王文京說,“這三個圈一畫出來,它們之間的交集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回顧王文京在下海創業前的“鐵飯碗”道路,從工作業績來看,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他對行業前景的把握,他的“三個圈”的交集可謂清晰而讓人振奮。
“當時觸發我棄政從商的原因有三:一是做完會計電算化工作,感覺到財務軟件很有前景,往實業方麵去創辦發展一個企業是我的夢想。財務軟件當時的應用情況是各單位自己做,自己用,遍地開花,低水平重複。這表明各單位對財務軟件有普遍的需求;二是在機關待了五年,覺得一輩子在機關呆著不是我最終的想法;三是1988年北京高科技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鼓勵專業人員到中關村創辦科技企業,無疑給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時機。”
可以說,王文京用自己的創業曆程完美的詮釋了“三圈理論”,相信對於現在有誌於創業的年輕人有莫大的啟發作用。在你對創業一籌莫展之時,你不妨停下來,為自己畫上這三個圈,細細思考一番。
六、用友的“夢、道、力”
懷揣夢想的人不計其數,然而努力去實踐並最終得償所願者卻寥寥無幾,這也許就是成功者和無功者的差別。
有人總結,阿裏巴巴掌門人馬雲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給夢想一個實踐的機會。當年馬雲從四萬元起步,步履維艱,也想不到會走到今天,可有一點他是引以自豪的:自己始終在幹。在夢想這個強大動力的助推下,他從未放棄過實踐。
馬雲的關於創業的理念與王文京如出一轍。
王文京說,“重要的不是現在的起點高還是低,現在的規模大還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哪個企業都是從小發展起來的,認準方向,把握機會,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大發展。”
具體到如何將夢想與現實進行對接,王文京曾對采訪他的《IT經理世界》的記者說:“企業光有夢想是不夠的,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道’,就是怎樣去經營企業,就是企業的經營理念。有了夢想,有了目標,但用什麼方式去實現你的夢想?這就是說,你的經營之道是什麼。實現一個夢想,實現一個目標,有的人遵紀守法,有的人用旁門左道,甚至用歪門邪道。如果是後者,肯定是要在市場競爭中消失的。”
“發展方針也很重要。對用友來說,首先要立足長遠,不能隻看到當前,一看不行了就撤;其次,還要持續創新,均衡發展。持續創新,這樣企業才能不斷與時俱進,去適應環境,迎接變化;均衡發展,這是為了保證企業發展不會大起大落。”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力的層麵。這包括策略、製度、組織、能力、資源、執行。比如,在策略方麵,我們堅持主業集中,走專業化的道路,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實行業務轉型。在製度上麵,我在創立用友公司的時候就應用了清晰的產權製度,在2007年成為首先實現期權製度的國內A股上市公司。至於專業能力的建設,我們把專業化提高到生存的高度來講,因為在未來如果不是專業化,別說發展,就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這就是王文京著名的“夢道力”理論,這也是用友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正如尹小山在《本土雄心》一書中對該理論的評述一樣,“‘夢’是解決‘為什麼要做的問題’,‘道’是明確‘怎麼去做’的問題,‘力’則是回答‘用什麼去做’的問題。”這麼一個理論形成了企業經營管理發展的有機體係。
或許正是由於王文京激情深藏於理性的外表下,他在創業時才能夠清晰地找到那個三個圈的交彙區域,為夢想填滿現實的色彩。也正如王文京是個“理性的理想主義者”,他才在自己的經營者堅持著“夢、道、力”的經營價值觀念,最終將夢想孵化成一個世界級軟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