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軟件作坊到軟件大王(6)(1 / 1)

就像微軟在剛起步的時候,蓋茨和他的夥伴不知疲倦和勞累,在一間灰塵彌漫的汽車旅館中租用了一間辦公室,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旅程。有人這樣記錄了他們創業時的生活狀態,“他們擠在那個雜亂無章、噪音紛擾的小空間中,沒日沒夜地編寫程序,餓了就吃個比薩餅充饑,實在累得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場電影或開車兜兜風解困……”

在《中華工商時報》的報道中,在王文京和蘇啟強創業早期,他們倆人白天帶著名片騎上自行車外出“拉活兒”,晚上回屋編程“做產品”。後來為研發產品,王文京甚至把自己關在一個不讓外界知道的屋子裏,連續奮戰。

事實上也基本如此,王文京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我們買了一台長城0520DH。白天出去做軟件推銷或者上門給用戶做服務,晚上回來編程序,每天忙到十一二點,晚上我就住在9平方米的辦公室裏。”

創業的艱辛歲月依然在王文京心中深深銘記著。至今,王文京還記得自己第一筆“大生意”:“當時我們有一個企業,賣了一套財務軟件給他,收了七千塊錢,給了我們一張七千塊錢的支票,我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那是很大的一個單子了,對於我們來講。”

比爾?蓋茨說:“準確的選擇,會使你事半功倍。”無疑,王文京選擇以財務管理軟件為創業基點,在事後證明是很正確的選擇。當然,那個時代認識到這個領域潛力的不止王文京一個人。

比如,現在用友公司一個主要的競爭對手--金碟軟件的靈魂人物徐少春也早早的認識到財務管理軟件的巨大潛力。1990年,徐少春來到深圳,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電腦部做經理。當時的徐少春與王文京在創業方麵有很多類似想法,“這個職位讓我更清楚地知道,中國多麼需要財務管理軟件。”隨後,他向嶽父借錢買了一台286電腦,開始了創業。

讓用友真正在市場立住腳,主要靠1990年發布的兩個產品:一是王文京開發的90版用友賬務軟件;一是蘇啟強負責開發的UFO財務報表軟件。

王文京對媒體回憶:“蘇啟強在機關就開始研究報表軟件。他智商很高,很聰明,開發出的UFO軟件在當時無論從應用還是從技術來講,都是最好的。UFO的成功使我們在財務報表軟件上的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當時我們勒緊褲腰帶在這個軟件上投了50萬。”

在軟件設計上,學財務出身的王文京強調實用性和操作的簡捷,而不是追求技術。“財務軟件,不像係統或者支撐軟件那樣要特別強調性能,就財務軟件而言,功能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對用戶來講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實用、很容易學一直是用友軟件的特點。用友軟件開發的指導思想是:實用性、先進性和可靠性,功能實用排在技術領先前麵。”

王文京這種軟件的開發思路可以追溯到1988年他將公司起名為“用友”的初衷。“關於公司的字號我想了好幾個月,想了很多名字,但一直都沒有滿意的名字。一天,我在《經濟參考報》上讀到一條很短的消息。這條消息說,美國軟件市場上有一種叫作‘用戶之友’的軟件最受歡迎,因為它很容易學,很容易掌握,用戶的界麵很好。我馬上就想到我們將要做的軟件正是這種軟件,於是,馬上就給公司定名為用友。”對軟件來講,思想比技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