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軟件作坊到軟件大王(4)(1 / 1)

那麼,王文京的最初的夢想來自何處,夢想的種子又是怎樣生根發芽的呢?

隻要我們回溯到王文京的年輕時代,就不難發現王文京夢想的種子是如何播種,又如何孕育勃發的。

在江西財經大學讀書時,王文京喜歡在圖書館閱讀各種書籍和報紙,其中,一些著名企業家傳記的圖書給了他很深的印象,他們的創富傳奇就此在王文京的腦中留了下來,財富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意識隱然間已經紮進了他的心靈深處。

王文京後來回憶道,“那時候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了,雖然傳記還不多,但是很多報紙、雜誌會經常介紹一些國外企業家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的故事。還有二三十年代中國實業家的一些故事。那時候印象就挺深的。”

就如種子在冬天積蓄能量,等待春天激情勃發一樣,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皺中國那塵封已久的歲月,王文京心裏那顆種子的勃發可能還要等待更久的時間。

王文京從江西財大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司。從鄉村到首都,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夢想已經實現,但在王文京眼裏,一切才剛剛開始,“那時候我夢想能夠在某一個領域開創一個事業。如果這個事業對社會有所價值,就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一個企業,而且這個企業要變得有生命力。”

1985年,因為工作緣故,王文京和同事蘇啟強等人建議在中央國家機關財務部門推廣會計電算化工作。隨後他們開始具體負責項目實施,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曆時兩年多,從開始的規劃到選定軟件開發合作到項目推廣。

這個過程頗像蓋茨在大學裏的折騰,然而正是這個過程,新的機會被發現。王文京意識到,會計電算化是一種趨勢,但軟件開發卻跟不上。

幾年的國家機關工作經曆,不僅增強王文京的工作能力,還為他積累了創業最重要的兩個條件--視野和人際關係。同時他還找到了創業夥伴蘇啟強,這個1962年11月出生在福建永定縣的年輕人與王文京有很多相似之處。比王文京年長兩歲的他,1979進入廈大經濟學院會計係學習,畢業與王文京同期進入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務司工作。

1986年,22歲的王文京開始關注創業,“因為那時候我們國家很多方麵我覺得還是很開放的,包括新的思想、思潮。”

1988年8月15日,中關村科技園區(當時叫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宣布成立。王文京當時去參加了成立大會。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會讓他大受鼓舞。後來王文京透露,“像是一次政策發布會,就在這個會上宣布了十八條政策,國務院批複的,鼓勵各種專業人員,特別是有技術的人員到這個地方來創辦新型體製的高科技企業。這個會聽完回去我就最後決定,給我們領導寫了一個辭職報告。”

此時的他已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工作5年,頭頂先進工作者的光環,年紀輕輕就可以在全局幹部大會上做先進事跡報告,仕途是一片光明。

然而,王文京心裏早去意已定。12月16日,剛剛過完24歲生日的第二天,辭去公職的王文京和同事蘇啟強開始了他們創業的生涯。

起家的5萬元是借來的,“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寫在一塊小牌子上,牌子在海澱南路上並不起眼。但一個奇跡即將在這裏展開。

王文京經常說,一直指引用友發展的是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能克服一切‘怎樣’的問題”。人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