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軟件作坊到軟件大王(3)(1 / 1)

就是這樣的念頭,使得王文京在24歲生日前夕,遞上了辭職報告。家鄉的父老鄉親很是吃驚,“難道是王文京幹不下去了嗎?”其實,在王文京決定辭職那段時間,他的父親也在北京。同很多人一樣,他的父親也是感到特別吃驚,國務院直屬機關多好啊,很多人想進都進不來,這麼好的工作單位為什麼要離開?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這對王文京來說可能無所謂,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內心的想法。但王文京還是需要讓父親接受他的想法,因為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不希望父親為自己擔心,同時也希望得到父親的理解和支持。

王文京後來對人回憶說,“他(父親)不太讚同我離開機關,因為機關工作不錯,他說從機關下海,從零開始,做一個個體戶,變成一個待業青年,這個風險太大。他覺得機關很好。我很能理解,因為我父親經曆過他們那個時代,他這樣的想法是最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父親所進行的判斷,依據的是他的閱曆和經驗,然而他所經曆的這個變革時代比兒子所經曆的一點都不多,甚至更少。他所能做的隻是依據自己的故事來告訴兒子,要謹慎,要更謹慎。

“如果你創業失敗了呢?”父親問他。“我覺得沒什麼呀,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出去肯定行。即使創業失敗了,我可以去做職業會計師,怕什麼?”

多年之後,王文京依舊清晰地記得父親在中關村的那張麵龐。那是父親第一次來到北京。王文京帶著父親在中關村四處轉悠,告訴他這裏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父親其實什麼都聽不明白,對於一個中年煤礦工人來說,電腦、打印機和IBM都是新鮮的、不可思議的玩意兒。但是他被兒子的熱情打動了,他看到兒子描繪自己未來人生的時候,也許想起了自己激情四射的年輕時光。他最終什麼都沒有說,他離開北京的時候隻是留下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切。“雖然他什麼都沒有說,但我感覺到了他的信任和期待。”王文京說。

1988年王文京最終辭職下海了,這讓家鄉人民吃驚得掉了下巴。更讓人看不透的是,他和一個叫蘇啟強的朋友借了5萬元辦了個叫做“用友軟件服務社”的小公司,在別人看來,這個“服務社”跟街頭的裁縫鋪、小賣店差不多。

這個年輕人究竟想怎樣?猜測、懷疑、不解……但一切都沒有阻擋住王文京堅定的步伐。

今天的王文京很少談及當年辭職的細節,唯一被知曉的就是上麵他說服父親的故事,然而我們不難想象,放棄美好的前景去選擇一個並不明確的未來,這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和眼光,稍有不慎,也許就是失足。

“我依然堅持我的夢,我堅持愛要有始有終,不因為暴雨狂風,不因為困難重重,我堅持夢要堅持作風,不因為傷在途中,不輕易回頭……”如果要找一首歌來形容當時的王文京,這首《堅持》再合適不過了。

三、夢想發芽前的萌動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個夢想。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在為一個目標奮鬥。

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你沒有遠行的夢想,那麼每一個方向來的風都可能是逆風。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也是用友成立的第20個年頭,王文京寫下了題為“一切源自夢想”的文章,他說:“20年後的今天,用友,我們的夢想就是要用信息技術推動商業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願景就是要發展成為一家世界級的軟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