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在人生的緊要關頭進行抉擇,追逐夢想的腳步;如何在內心的指引下無所畏懼的奮力前進,這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形。對於創業者而言,他們要麵對的是未知的世界,循著夢想的方向,踏步而行,他們能走多遠?又能有多大把握創業成功呢?
王文京用自己20多年的商海生涯提供了一份完美的答案。很明顯,他基於自己對社會發展的觀察和判斷,認清並把握到自己在未來可能的價值所在,然後義無反顧的投身商海,盡管當時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能走多遠多寬。
那麼,王文京究竟是如何實踐自己最初夢想的呢?
二、不做公務員,去幹個體戶
像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在其輝煌之前,總是艱難的抉擇。
1975年6月,史上最偉大的輟學生--比爾?蓋茨經過認真的考慮,決定放棄哈佛這所世界上最好的大學,退學創業。隨後,他又說服了萬分震驚的父母。這股毅然決然的勇氣絕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王文京的創業傳奇中,也有過類似的放棄,不過他不是退學,而是放棄公家的“鐵飯碗”,下海經商。
1964年12月15日,王文京出生於江西上饒一個普通農家,這也是日後媒體在報道王文京時,總會在介紹其背景時,說他“出身貧寒”。
在江西省上饒縣父老鄉親的心目中,王文京的傳奇經曆開始於學生時代。他5歲半上學,15歲就考上了江西財經大學。雖然不是王文京心目中要考的西南政法學院,但在大學生稀缺的年代,尤其是在農村,他被理所當然地視為“神童”
“別人都說你是神童。”當有記者如此評價王文京時,一直淡定的王文京卻一反常態:“哪裏,隻是那個時候讀書讀得早而已。”這種平常心是王文京性格要素之一。
從1978年開始,出生農村的子弟要跳出農門,上學是最好的辦法。王文京說:“招工,我沒有背景,不可能;當兵,成分不好,肯定不行;隻有一條路,就是考大學。”
“很小的時候,能跳出‘農門’上大學,絕對是他的夢想”,《中國企業家》雜誌這麼記錄。功夫不負努力人,王文京發奮努力,順利進入大學。
這在偏僻的鄉村絕對是一件喜事,不僅王家高興,親戚熱鬧,鄉裏的鄉長也認為他為本鄉爭了光。王文京要到縣裏轉車才能去省城的大學報到,而去縣裏坐的車正是鄉裏找來的拖拉機。
19歲,王文京大學畢業。隨後他被分到一個中央國家機關。對於一個農家孩子來說,大學畢業進入機關,這是多麼夢寐以求的工作啊。
“畢業分到北京工作,而且是國務院直屬機關,在當地(上饒)來講覺得這個都是太難得的一個發展趨向,所以在上北京這一天,當時鄉裏的領導還專門找了一輛大客車把家裏一些親戚朋友用大客車一塊拉到上饒,送我上火車。”這件事情一直留在王文京的印象裏。
王文京在機關裏幹了5年,而且幹得還很不錯,很受領導賞識。
因為王文京的踏實和努力,他成了單位的“紅人”,被選為先進工作者,在全局幹部大會上做先進事跡報告,還被破格漲過工資,“如果在機關發展可能會很有前途”。
這樣的人生曾經讓王文京感到滿足和愜意,也曾讓他對自己的未來產生過宏大的設想,但是他很快就感到了困惑和厭倦。展望未來,他的人生不是一望無際,而是一眼便看到了頭兒。也許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名政府高官,但最可能的未來是,他隻是作為一名資深的財務工作者陷落在各種各樣的數字當中。“走出校門做公務員一直到老,黑發到白發,將是人生經曆的缺憾。”他心中開始有了不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