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獨立的一代!(2 / 3)

現在,越來越多的80後選擇了自主創業,因為他們不再滿足於打工賺錢,他們希望“我的地盤我做主”,但是打工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要想創業成功不是那麼簡單的,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堅持。到底是創業還是打工,不妨給自己做一個中期的職業生涯規劃。一般說來,剛剛參加工作時,最好找一家規範的大企業去打工,這樣可以感受大公司的氛圍,可以得到基本的培訓,為自己奠定工作的基礎,這時候不要看工資,而是看學習的機會,因為工作經曆和培訓機會是將來自己創業的一筆財富。工作5~8年之後,就要把關注點放在晉升上麵,看看能否找到一個優秀的上司,如果跟著一位優秀的上司去做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上司也會給你創造更多的鍛煉機會。

一個人如果選擇打工,最好靜下心來在一家企業長期做下去,這樣學到的東西更多,心態會更平和,更穩定,不要總想著跳槽。說句難聽的話: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要老看著現有的企業不滿,你在沒有進入一家企業之前,往往隻看到了好的一麵,隻想到了好的一麵,等到進去之後才發現大家都差不多,即使換了一家新企業也未必能讓自己滿意,很多問題照樣存在。

80後普遍追求獨立,喜歡張揚個性,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圖去做,不想讓別人指手畫腳,尤其是居高臨下的教訓。麵對這樣一群具有獨立意識的年輕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借鑒30多年前在西方企業流行的目標管理,即讓每一位員工有清晰的、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標,有明確的考核標準、考核時間和考核人,讓每一位員工心裏很清楚做到什麼樣是5分,做到什麼樣是3分。之後就不要過多地幹預,給員工自由計劃,自由安排的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和優先級順序主動地去做事。作為管理者,其職責主要是幫助部下學會如何做計劃,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地盤和時間,定期檢查工作進展,提供輔導和指導意見,用對待家人的態度來對待員工,因為他們是管理者的內部客戶。當然,為了讓員工盡快掌握相關技能,適當的培訓是必需的,因為沒有人無師自通。經過培訓以後,員工就掌握了很多規定動作,知道如何去做事,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好。

遺憾的是,沒有多少家中國企業把一線員工的培訓當做重要工作來抓,更沒有幾家企業有完善的員工培訓體係,就算是偶爾安排一些技能培訓也是針對企業的高管層,很少企業願意在基層員工的培訓上投資。

殊不知,善待員工、培訓員工才是中國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現在整個社會都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搞偏了。經過媒體的炒作和部分“偽專家”的誤導,很多人誤以為企業做慈善才能體現社會責任,其實大錯特錯,做不做慈善絕不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盡到社會責任的標準。

很多人誤以為跟80後談“團隊合作”、“集體榮譽”已經過時了,不適合80後了,認為獨生子女們普遍不喜歡跟別人合作,這既是部分人想當然的判斷,也是對大多數80後的偏見。因為很多人都是從表麵現象來評判80後,甚至通過媒體的報道來下結論,根本沒有做過細致的調研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沒有哪個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須與他人合作,而且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有歸屬感,需要集體榮譽,如果連起碼的集體榮譽都沒有,這個人就成了怪物,會活得很痛苦。其實,在現代企業裏,必須依靠團隊合作來取得成就,這是中國的學校裏沒有教好學生的一個非常遺憾的方麵,不管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很多作業和練習都是由個人來完成的,而不是由團隊來完成的,這與發達國家很多作業和練習都是團隊完成得非常不同,直到MBA教育階段才出現了集體作業、集體練習、集體彙報。很多人都聽說過在日本的小學裏非常流行的“30人31足跑”,這是鍛煉學生集體意識的一種運動,因為隻要有一個人摔倒,所有人都會摔倒,隻要有一個人沒有做好,整個團隊就會失敗,通過這種訓練,日本人的集體意識遠遠超越中國人。所以在民間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比通常會贏,兩個中國人和兩個日本人比通常會平,而三個中國人和三個日本人比通常會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各自為戰,不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在我們的奧運冠軍中,有多少是集體項目?有多少是超過3個人的項目?少得可憐,絕大多數冠軍都是單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