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一來學校要在學生出門前講清楚,讓學生們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二來企業有必要給新員工講清楚,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通過真誠的溝通來化解矛盾,不要讓80後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得不到尊重。
第四個原因是用人單位方麵的,現在的企業由於競爭激烈,大家都把關注點放在短期如何賺錢上麵,畢竟大家的壓力都很大,各級管理者對基層員工缺乏關懷,缺乏照顧,這樣一來就讓80後員工感到很失落,就算工資不低,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卻總也找不到家的感覺。要知道30多年前,中國的企業不管規模大小都要對員工負責,甚至對員工的孩子負責,所以很多企業肩負起了許多社會功能,企業有幼兒園、小學、浴室、醫院、小賣部等等,盡管那樣做有違企業的定位,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營造了家的感覺,讓每一個員工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某個企業的人,大家都以組織為家,聽組織的話,按照組織的安排去做事。改革開放之後,原有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體係和製度沒有了,而新的格局卻沒有建立起來,新的體係沒有跟上,形成了斷層,而這一切剛好都讓80後給趕上了。
我堅信,哪家企業能把給80後員工營造一個“溫暖的家”當做大事來做,哪家企業就能成為未來中國市場上的佼佼者,就能吸引到優秀的員工,就能留住優秀的員工,就能得到超值的回報。要知道,在當今這個社會環境中,學校注定無法成為80後的歸宿,盡管很多人畢業之後相當一段時間還喜歡住在學校裏,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地方,是他們可以低成本生存的地方,是沒有殘酷競爭的地方,可以暫時地逃避現實。當一個人在工作上沒有著落時,就不可能樂觀地生活,更無法想象自己的未來什麼樣,事業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而隨著一次一次地換工作,一次一次地不如意,80後開始對社會、對未來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找不到努力奮鬥的著力點,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發展,不知道在哪個方麵積累專長,於是成了漂泊的人,總是飄在空中,難以落地。所以,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80後員工安頓下來,幫助他們盡快挺過這段危險的“過渡期”,讓他們不再漂泊,不再困惑。
其實,隻要企業家的思想轉變過來,做到這一點並不難,當年的中國惠普就是這樣做的,那時候我們都是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可以說一無所有,最初外地的員工都是住在簡陋的集體宿舍裏,但是大家過得很充實,因為能看到希望,幾年之後就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在90年代初期,中國惠普公司想盡辦法建起了自己的宿舍樓,是當時外資企業裏少有的給員工提供住房的。而且不管結婚與否,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房(盡管麵積趕不上現在的公寓房),上下班有班車到家門口接送,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各種俱樂部,公司補貼員工大部分費用,讓員工在工作之餘有豐富的業餘生活,能過上中等偏上階層的生活。這一切都讓員工有了家的感覺,即使員工的父母不在身邊,員工也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企業給員工營造了一種家的氛圍,讓員工感到放心,有安全感。時隔20多年,到了中國的民營企業集體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畢竟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那種靠農民工加工生產,賺取微薄勞務費的時代就要過去了,中國必然要完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因此企業的主力員工將會從“藍領工人”轉向“白領知識型員工”。我相信,隻有當中國出現大批善待員工的企業時,中國才有可能出現世界級的品牌。